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第三代连续测量中,计算系统具有一定的解读功能。
第四代测验系统需要知识网络的深度学习才能实现人类教师所能进行的复杂解读。
值得指出的是第一、二代系统一般来说进行静态测评,而第三、四代系统则强调动态测评。
这与测评的目的紧密相关。
第一、二代系统主要为机构提供服务,因为采用的心理测量模型(经典测量理论与单维项目反应理论)也主要是获得对能力的总体评估,用于机构的选拔、排序等目的。
而第三、四代系统则强调为个人服务,提供有利于学习与发展的具体信息。
各代使用的量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一代系统使用多种非正式的量尺,第二系统开始使用具有基于项目反应模型的量尺,第三、四代系统使用的量尺一定是适用于分析复杂学习内容的、基于多维模型的复合量尺。
控制程度指的是标准化测量发生的规定的客观条件。
第一、二代系统的计算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视觉听觉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与顺序、作答的形式、作答的时间等。
第三代系统增加了对教学的控制,淡化了教学与测评之间的区别。
第四代测评更加人性化,学生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但是这给测评的标准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过去的几十年,我们目睹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革命给教育测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在这些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之前,教育测评涉及的信息收集、信息存储、决策、决策执行与信息沟通都必须由人力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如试卷运输与分发、答题纸的收集与运输、人工阅卷等。
计算机与网络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这些工作部分甚至全部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测评的效率,降低了测评的成本。
第一代计算机化测验系统能够完成的工作,全部可以由人力完成,但是计算机化测验系统可以完成得更快更好更准确,刺激材料的呈现也变得更加多样有趣,更加逼真。
第二代计算机化测验系统大大提高了测评本身的效率。
预先标定好的题库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使我们可以根据考生水平选择项目。
它也可以根据呈现方式与时间、测评内容的动态调整来自动化地实施测评。
第三代计算机化测验系统体现了一种与过去测评文化、教育研究传统截然不同的思维。
测评与课程之间的区别开始消失;测评自然嵌入课程,渐渐变得“微创”
甚至“无创”
。
测评的开发逐渐要与课程的开发融合。
这一代测验系统以参照性任务为基础,能够针对要求的内容掌握情况进行连续细致地监控与反馈,可以描绘每个学生的成长曲线,因此教师与系统可以获得更具指导性的教学建议。
第三代计算机化测验系统不能完全充分实现自适应学习的功能。
这个只能由第四代测验系统完成。
第四代测验系统可以借助知识网络计算与推断,更加细致地描绘个体学习成长的曲线,实现复杂项目的自动评分,以及测评结果的深度解读。
目前的趋势是实现全智能化的课程,即智慧学习。
在这个新时代,旧的测量理论可能会被慢慢淘汰,而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型模型可能会慢慢浮现。
总而言之,目前心理测量学界已经完全实现了第二代计算机化测验,第三代计算机化测验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心理测量学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其最终的目标将是成为在一个由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与心理测量学联合打造的智慧学习环境中的重要驱动引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