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后中央音乐学院招收的第一批作曲专业学生之一,他眼里的自己,才华并不如人,靠得是以勤补拙。
1983年32岁的陈其钢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教育部公派海外研究生,开始他的留法生涯。
那时的中国很封闭,他对外界没有什么概念,对他来说当时被分派到哪一国感觉没啥差别,补了七个月的法文,就启程了。
因为法国没有提供主修作曲的博士文凭,当时如果以取得文凭为目标,陈其钢必须放弃作曲转而学习音乐学,他最终决定把文凭摆一边,坚持作曲道路。
那时梅西安已从巴黎音乐学院退休,因此陈其钢不仅是关门第子,上的还是私塾,由于他是法国和中国合作的公费生,上课的学费由法国政府承担。
陈其钢笑说,他与梅西安上的每一堂课,他都留下录音,现在还保存着,因为那时的他法文很破,录音是为了回家查字典,现在听起来,“当时的我言谈真像个‘白痴’”
。
他说梅西安能与这样的“白痴”
相处四年,真是太伟大了,“我对聪明的学生,两周我就无言了,何况是四年”
。
回看留法的过程,他很幸运自己去了一个以艺术为依归的国家,“在法国他们对待艺术,没有存在任何种族歧视,你好就给你机会,根本不考虑你从哪里来,就像我1984年到法国,1987年就获得首次委约”
。
陈其钢的作品内藏许多中国文化的声音或元素,虽然如此风格已经形成一股潮流,但对他们那代音乐家来说,是一个反转的过程。
陈其钢形容走过“**”
的一代面对的是巨大的压力,在困难的环境中成长,连吃饭都成问题。
求学时,在短波收音机中听到罗西尼的歌剧,就如同听到仙乐,因此出国后如饥似渴,遇到什么都被吸引,但也因此发觉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那是很自然的感觉,离家之后,隔个距离才知他美”
。
陈其钢说自己是一位怀旧的人,因此他的作品很多时候都在呼应过往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就是这样的曲子,“人生逝去的时光,无论苦的还是甜的,最终都变成甜的了!”
陈其钢想起儿时北京的模样,旧时的北京是一个没有噪声的城市,他住的地方是现在的三环边,那时一片田野,中间有个排水沟,孩童们就在沟的两侧打水仗,如今高楼拔地起,一切变得面目全非,“北京快成为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现在不仅拆五六十年代的房子,连七十年代的也拆了。
有的东西拆了,就回不来了!”
或许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纯粹,陈其钢目前习于创作的地点,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湖山乡黄泥岭村的躬耕书院。
书院依山傍水,远离闹市,饮食均为自养自种,被陈其钢称为“世外桃源”
。
他在此创作之余,也不定期地开设工作坊,与年轻学子互动。
以工作坊而不以大师班称之有其坚持,“大师班顾名思义,是一位够得上大师称谓的人,面对着大家侃侃而谈,大家提出问题由他来解决。
我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大师,我也不认为一个人的知识可以解决所有人的问题”
。
作为一位音乐家,尤其是一位有名望的音乐家,往往很难看到自己的局限,在“大师”
满天飞的当下,陈其钢的一席话,也就格外引人思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