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不住在“32A”
的荀白克,贵为20世纪音乐的先趋者,墓碑造型现代感十足,乍看之下就像是一个立在草坪上的现代雕塑,没有任何墓志铭,就连荀白克的大名也若隐若现地隐藏在雕塑的基座上,简洁低调的现代感,呼应作曲家的音乐风格。
去巴黎拉谢斯神父墓园探肖邦
来到花都巴黎造访音乐家,不能错过拉谢斯神父墓园(PereLachaiseCimetiere),拉谢斯建于1804年(拿破仑时代),若说维也纳中央公墓是个大平原,拉谢斯神父墓园就是一个大山丘,走在中央公墓的感觉像是逛公园,拉谢斯因为地势,像是在爬山,前往拉谢斯切记要穿一双好走的鞋子,另外在墓园入口处掏个2欧元买张地图,因为园里墓的分布实在太混乱,而且没有明显的指标标示名人居所,十分容易迷路。
开始墓园之旅之前,建议先在地图上找寻想要造访的对象,然后粗略排列先后次序规划路线,由于拉谢斯山峦起伏,如果错过一个想回去找,对你的体力是个大消耗,而且不论你信不信,有了地图并不表示你就能顺利直奔目的地,遇到困难时,首先要不怕开口问,墓园中永远都有观光客在寻找心中的偶像,不妨彼此交流一下,如果能遇到墓园的工作人员更好。
其次,可以从墓碑前献花的多少来判断此墓的“知名度”
,看到花多的墓停下来多看几眼准没错。
拉谢斯神父墓园因应网络时代潮流,服务每日大批的旅客,墓园近来设有官方网站,点入.pere-la可见墓园搜索引擎,只要输入人名就可以寻找到他“住”
的地方,同时墓碑的外貌照片也会同时呈现。
到底有哪些人住在或曾住在此地?音乐家包括肖邦、贝里尼、罗西尼、比才、凯鲁比尼、安奈斯可,画家包括科罗、安格尔、德拉克洛瓦、莫迪里亚尼,作家有巴尔扎克、莫里哀、王尔德,演唱《玫瑰人生》皮亚芙以及“门”
的主唱莫里森也都长眠于此,众多的名人让来拉谢斯的游客络绎不绝。
肖邦之墓位居游客探访率第一名,墓碑周围被各式花束包围着,肖邦的坟墓以白色为基调,带着优雅、柔性的特质,与肖邦的个性和音乐风格不谋而合。
他的墓碑由法国雕塑家Augusteger所设计,他也是乔治·桑的女婿,肖邦去世后的遗容面具以及手模都由他制作,肖邦墓上的白色雕像,为希腊神话中司掌音乐的缪斯。
肖邦1849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39岁,依照他的遗愿,遗体被摘除心脏,置放在骨灰瓮里由他的姐姐带回祖国波兰,他的心脏至今安置于华沙圣十字教堂里的石柱内。
他的葬礼于1849年10月30日进行,据说有近三千人参与他的葬礼,仪式上遵照他的遗愿,演唱了莫扎特《安魂曲》,肖邦的友人从波兰带来的祖国泥土被分洒在他的墓碑旁,让他终能安眠于波兰的土地上。
以歌剧《诺玛》闻名的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因肠炎死于异乡,享年34岁,1876年他的遗体从拉谢斯墓园移回他的故乡——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ia),现置于卡塔尼亚大教堂内。
拉谢斯墓园目前仍保有他的墓碑,但是看来已经长年失修,整个碑座已歪斜,而且所处位置甚为难寻,藏匿于众墓之间。
贝利尼的前辈、意大利歌剧大师罗西尼,1868年于法国去世,享年76岁,也葬于此,1887年他的遗体被移至祖国意大利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
虽然“人”
不在此,罗先生的墓碑依然留着,墓前的花束还不少,他的“家”
像似一间小房子,门面称得上气派。
以歌剧《卡门》和《采珠者》闻名的法国作曲家比才也住在此,他英年早逝,1875年去世时才37岁,他的墓虽然位于干道,但是墓碑上Bizet中的t字已模糊不清。
比才之墓年初时才发生大事件,墓碑上作曲家的青铜半身像居然被盗墓者搬走了,没了自己形象,比才之墓显得苍凉。
拉谢斯神父墓园,由于面积甚大死角甚多,又没有真正负责巡视的管理人员,“有心人士”
想要在园里动手脚并不是难事,之前“门”
主唱莫里森墓上的雕塑也被拔走,因此有些墓碑,并不是先天样貌,而是后天所致,只能说在墓园中也是无奇不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