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与之相反,低音部的C却是符干笔直挺立,上下音符的动态全然不同。
第一小节休止符号与主题是连接的感应,第三小节休止符号和主题的关系却是相对的断裂。
这个小节第三、四拍的跳跃更为明显,Urtext把四个八分音符连在一起,专家有专家的道理,可我横竖感觉不对,也许都是自己胡编,怎么我就看到巴赫写这音乐的手势音态?这第三小节的两个声部性格相异,全都留在巴赫手稿的“图画”
上面。
巴赫手稿中第四小节的八分音符就全部连在一起。
我不得不自说自话:巴赫把相同的节拍分别书写,一定不是随心所欲的胡编,因为这里的音乐上行下跃,两个声部是X形状的伸张交错。
第五、六小节进来的音符向右稍稍倾斜,随后符干渐渐站直,加上连接前面小节的延音线——这不就是巴赫音乐的形状?第六和第七小节之中,音符方向的倒置也不是随意和偶然,因为两个声部一近一远,音乐逐渐打开……[1]
罢罢罢,不能这样具体,我快疯了。
我真的没有为了理解音乐而去研究巴赫手稿。
我是本末倒置胡来,音乐先在琴上听到。
当初看到手稿时有点吃惊,怎么如此确切,因为要写这文章,才来牵强附会——巴赫恕我。
2007年,我在尤金(Eugene)为俄勒冈(on)大学所做的作品题目是《书绘蔓藤——前奏创意赋格三部曲》(ScriptofVirilogyofPrelude,Iionandfugue)。
作品延续穿梭连接三个建筑群体,三个部分的副题分别为:一、金色的前奏曲(Ⅰ.PreludeinGold);二、绿色的创意曲(Ⅱ.IioninGreen);三、阳光里的赋格(Ⅲ.FugueintheSun)。
一年之后,我又撞上类似的巧合,2008年我完成凤凰城轻轨(Phoero)三个车站的作品,当时轻轨艺术管理部门要我关于这些作品的文字。
我向来不喜欢图解艺术,那时正好撞上巴赫二声部创意曲的手稿,我就随着自己的胡思乱编,由巴赫不同声部的勾勒和衔接写去。
当时没有意识到这和一年前的《书绘蔓藤——前奏创意赋格三部曲》如出一辙。
我做《书绘蔓藤——前奏创意赋格三部曲》的时候,助手常常问我,这么杂乱无章的抽象胡编,我怎么能够区别它们之间的具体形状和关系。
一次,有个巨大的部件已经上墙,而且是在二三十尺的高度,我横看竖看,就是觉得顶部有两个英寸不大对劲。
我说要取下重新锻造,看着助手的眼神,知道自己当时有点过分。
但是,尽管我们工程时间紧迫,我还是固执了一下,并且后来庆幸当时的任性。
现在很多年过去,我才知道它的意义所在,就像巴赫手稿中的手势姿态,不是为了好看好听,而是语言的结构,是用声音和物体唠叨的心声。
《书绘蔓藤——前奏创意赋格三部曲》入口局部2007
《书绘蔓藤——前奏创意赋格三部曲》北园局部2007
[1]为了把手稿和Urtext版乐谱重叠,两个乐谱都按比例调整,但是音符之间的距离关系没有改变,见上面原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