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机缘贝多芬(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一乐章的主题十个小节之长,外加六个小节的反差对称gphrase,音乐结构一层推阔一层。

第一主题出来,话就倒说,从D到A四度,先来不太顺耳的下行八度,然后沿着D大调主和弦回转上升。

在我看来,这是巴洛克模式的宏大开端。

音乐不但充满张力,而且大刀阔斧横空出世。

无论是巨型的弧线还是突发的断裂对比,都在精致的和声逻辑网络之中。

可是,呈示部的主题不是有头有尾的旋律,更加上副部主题和结尾部分,具有将近11个大小调反差对比的基因——这种以和声基因为元素的建构和发展,是贝多芬最终达到的特殊音响世界。

第二乐章是d小调的Largoemesto,通过减七和弦(dimih),音乐间夹阴影浓重的哀叹,高音声部是轻盈透彻的说话口语。

在发展部里,可以看到贝多芬不屈不挠的精神渊源,F大调开始的明亮和希冀即刻被阴暗的减七(fortissimodimih)拖入小调,低音是第一乐章主题的招魂,交叠相对的高音部分,半音周旋的主题变幻莫测。

第二乐章是贝多芬慢乐章的典型。

第三乐章D大调的Mio,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又是一惊,尤其紧接阴暗忧郁的第二乐章之后。

第三乐章纯朴单纯简练,和前面两个乐章的繁复决然相反。

两个主题相异,第二主题结尾带着第一主题的影子,也算一个小小的回归。

紧接着的G大调三重奏(trio)也是违反常规,似乎都没结束,随后突然冲进最后第四乐章的回旋曲(rondo)。

这里,戏剧的张力让位于躲藏的游戏和谐谑的调皮,贝多芬变奏的拿手好戏在此变得支离破碎,真真假假捉摸不定,与第一乐章控制有方的巴洛克建筑决然是两个不同世界,这又是一奇。

2010-3-5

不得不承认从第一个和弦开始,被称之为“悲怆”

的c小调Op.13就是成熟的贝多芬。

不用从音乐结构角度去分析,我的本能,处处都是贝多芬的感觉。

前面D大调奏鸣曲是个巨大的跳跃,这里c小调不仅是个转折,更是一个完整成型的归宿,好像贝多芬突然就是贝多芬了。

疯子般的第一乐章和隔世遥远的第二乐章,加上一个反手过来的第三乐章,如此激流之中,硬把前面两个乐章拉回人世。

人说这个奏鸣曲受到了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457的影响,可是尽管结构确有相似,音乐却是完全两个世界。

作品结构固然重要,但是并不决定最终的音乐,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反而证明音乐形式背后的神奇莫测。

我一直有意回避贝多芬流行的中期奏鸣曲,大概我在师院听得太多,“热情”

的绝伦,“暴风雨”

的梦幻,“告别”

的童贞,c小调Op.13也是其中一个。

当时我在琴上能力可怜,居然把c小调的第二乐章背出来。

我常钻进音乐系的琴房,无论情绪兴奋悲伤,有琴就去昏头昏脑浪漫一番。

当年,我有钻在局促琴房里的愤愤不平,也有夜深寂寞的演奏厅里,了无一人的升华超越,加上冬日玻璃舞蹈房的周末,阳光满屋的欣喜孤单。

年轻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管音乐的上下文,没有前后左右的第二乐章,歪曲做作不可避免,后来知道自己折腾这个作品太甚,所以不敢随便再碰。

c小调最后一个音在空中离我他去,我刚喘息过来,又止不住翻过谱子去听随后的E大调奏鸣曲,第一个乐句出来的反差,呵,那突如其来的回家感觉,是何等的憩息!

2010-3-10

降E大调(Op.27,No.1)末乐章的反复鼓捣可以说是半音微妙的渐续,也可以说是差强人意的主观。

固执的贝多芬经常不厌其烦地唠叨重复,我们今天可以把意志的喧嚣看成音乐的表现力量,但是纵观音乐历史,我看巴赫,无论倔强还是细微,绕来转去的音乐全不是如此这般。

原因,巴赫没有对于广大听众的期待,不需证明自己的存在。

贝多芬的时代不同,艺术家即将成为面对无限可能和毫无机缘的个体,对着期待的空无,艺术家不得不扩展自我的极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斯坦索姆神豪九零后天师一睁眼,我穿成两个熊孩子后娘桃桃乌龙满级大佬从斗罗开始重生后我成了全大陆最横的崽狂探我的重返2008我真不知道原来我家这么有钱斗破乾坤,龙王求亲请排队重生之惊羽夫人每天都被套路从水浒开始的好汉之旅星际第一女将极品赘婿八零之珠光宝气公子实在太正义了棋魂:随身阿尔法狗穿成反派的病美人妹妹[穿书]洪荒之太清问道袖藏天光破茧一剑倾国空间农女:团宠娇妻甜又飒权游:睡龙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