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格伦古尔德一个现代人的旅途(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哥德堡变奏曲》一气呵成,每个变奏曲又是性格盎然飘逸独处。

当时我把那张唱片翻来覆去听了无数遍(事实上,归还图书馆之前,这张唱片就一直留在唱机的转盘上面)。

整整一个下午,我沉静在身心的真空之中,只有纯感知的亢奋伴随着加州无所依靠的空旷和蓝天阳光大地,生气勃勃的天高气爽,无所不在,亦无所在。

我还从未体验过如此切肤勾魂的音响,充满生命的张力伴着客席旁观的灵犀敏捷。

这是没有的世界,出奇的寂静和距离带来一种超越的喜悦——那不是神性的超越,而是我们普通人性的神游。

对巴赫这件作品背景的无知让我长期自闭,不可言喻的经验更让我难于启齿。

几年之后,偶然我在电话上向一位钢琴家朋友战战兢兢坦白自己对《哥德堡变奏曲》的独衷,那朋友听后大笑:真是笨蛋,这可是巴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我在电话这边哑然无声,只得自认孤陋寡闻。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晚年三部不朽之作的第一部。

其他两部分别为《音乐的奉献》(Musical)和《赋格的艺术》(ArtofFugue)。

尽管三部作品各具风貌,但它们都有一个区别于巴赫以前作品的共同特点:整体是由单一的主题发展而来。

根据今天简约主义(Minimalism)的艺术观念,是以有限材料达到无限的可能。

巴赫的早中期作品,往往是把居于不同时空的因素,组合规范在一个作品的整体框架之中(这类作品包括WTC和b小调弥撒那样的巨著)。

《哥德堡变奏曲》的三十个变奏来自一个简练而又充满内涵温情的咏叹调(aria)。

那是巴赫早年为他第二个妻子安娜·马格达琳娜(AnnaMagdalena)所写。

整个作品的结构和发展有条有理,而每一个变奏又各具特色。

《哥德堡变奏曲》来自一个简单的,甚至无关紧要的需求:帮助一位失眠者入睡。

其结果却是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

也许这正是巴赫音乐不期而至的神性。

当年,这位失眠者不能入睡的时候,常常要求为他演奏作品中的几首变奏曲,有时仅一首变奏曲而已。

因为这个故事,今天学界就对这件作品的整体问题产生没完没了的争议。

特别是对每个变奏是否应该重复的问题争执不休。

在古尔德晚期的演绎中,尽管每个变奏标有重复记号,古尔德依然拒绝重复,强调变奏之间的连贯统一,反对整体气息被暂缓分解成为个别的段落。

对古尔德来说,《哥德堡变奏曲》开始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直到最终回归咏叹调的主题,整个作品勾画了一个离异和回归的过程。

在今天市场上销售的1981年版本中,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只有一个声段,古尔德固执地不让听者对其中某个变奏曲任意选择。

有意思的是,《哥德堡变奏曲》既是一个法度严谨、平衡对称的关闭结构(比如通过第16变奏的法国序曲(Freure),把整个作品均衡地划分为两个对称部分),而每个变奏曲本身又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开放状态。

九个以数排列增值的卡农(),在结构上是实体的发展,也是数的象征。

随着声部的逐渐增加,织体渐趋复杂,充分发展了每个变奏的性格,最后一场暴风雨和喜剧玩笑之后,重新回归最初咏叹调的安详。

1955年6月,古尔德踏进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录制的第一张唱片就是《哥德堡变奏曲》。

1981年4—5月,古尔德逝世前最后的录音也是《哥德堡变奏曲》。

同时聆听两个录音,差距之大天地之别,面对命运的巧合,余音袅袅之中,让人感慨唏嘘。

古尔德音乐艺术概念中建构的特色和他不为传统约束的奇思异想,无疑和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中严密的结构设计,以及自由的变奏性格有着无可言喻的默契。

把古尔德1955年和1981年两个录音比较,区别并非只在音乐,更多是在人文的宏观。

与《哥德堡变奏曲》的回归相似,古尔德为自己一生工笔线描一条充满想象和创意的弧线,然而,最终依然殊途同归,天意不可违逆。

1992年秋,古尔德逝世十周年。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天连续放映将近十个小时有关古尔德的纪录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斯坦索姆神豪九零后天师一睁眼,我穿成两个熊孩子后娘桃桃乌龙满级大佬从斗罗开始重生后我成了全大陆最横的崽狂探我的重返2008我真不知道原来我家这么有钱斗破乾坤,龙王求亲请排队重生之惊羽夫人每天都被套路从水浒开始的好汉之旅星际第一女将极品赘婿八零之珠光宝气公子实在太正义了棋魂:随身阿尔法狗穿成反派的病美人妹妹[穿书]洪荒之太清问道袖藏天光破茧一剑倾国空间农女:团宠娇妻甜又飒权游:睡龙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