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键盘乐器不争气之妙处(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音乐的内在基因由节奏,和声和整体结构决定。

乐谱上的表情记号帮助证实我对音乐内在基因动态的直感。

音乐自有内在的逻辑生息,乐谱上的记号只是辅助,(不说表情记号各个版本不同)具体是连是断,不在记号而在音乐本身。

海顿晚期D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51中Andante的结尾,跳音和连音线并用,表面似乎两个记号矛盾冲突,但是只要听一下和弦,结尾是不断向外拖拉,强调回归D大调主和弦的动态。

这里是略带切分,不断落在主和弦上的连环跳越,作曲家的意图非常明显。

我到网上随便找出两个谱子对比,一个版本是罗伊茨赫(FriedrichAugustRoitzsch,1805—1889)的编辑,可以理解编辑错误之中的意图,但是误导的可能极大:

另一个是马迪恩森(artienssen,1881—1955)的编辑,显然这个版本音乐旨意明确,谱上记号依据和弦逻辑,是为音乐存在,不是本末倒置。

这个版本和Urtext相近: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例子。

莫扎特c小调K457第二乐章Adagio,音乐也是点状的呼吸,音断之际,正是气息衔接之时,典雅的迟缓不是美如梦幻的调味品,而是棱骨分明的音响造型。

我听很多录音,大凡强调高音旋律,掩盖音乐内在的形态精神。

也许这里音符太简单,钢琴大师难以控制自己油滑的手指,止不住的冲劲,一不小心,就把慢板弹得摇摇晃晃,连装饰音都是匆忙滑过,尽量缩小时值,生怕妨碍持续如歌的旋律线条,听来好像要为莫扎特的错误遮羞。

第五、第六小节的顿音符号,是典型音断气连的神奇音乐,在钢琴家的手里,却变成急不可待地匆匆过场。

我真不知,录音的可能是否一件好事,就像印刷之于绘画,也许更糟。

今天,很少音乐爱好者会以原始的直觉,拿谱子在琴上去听。

因为我们生活在录音的环境里面,相互抄袭认同一样的版本,然后制造更多相同类似的录音。

无论什么话,重复一百遍,都是真理。

有朋友问我:“为何你头上生角,总和别人不同。”

但是没有想到,从我的角度,别人也是相异不类,只是数量的雷同而已,如果每人都有一点稍稍不同,都有一个半个棱角,我就不会那么突出。

我真的害怕招惹麻烦,可我琴上一遍一遍过去,怎么就是弹不出,也听不到这段莫扎特的音乐和那些录音的关系?

这是原版印刷(iion)的谱例,莫扎特自己手稿中没有跳音(stagato)符号,因为音乐显而易见,无须标出,但他生怕别人误解,不惜自相矛盾,把连音弧线和跳音符号搅在一起,可见莫扎特词不达意的操心有多少无可奈何[3]。

再来看海顿晚期F大调奏鸣曲中的Allegro:

第一小节的主题也是晃**有方的舞步,尤其是低音部的下行四度,因为右手主题八分音符的停顿,所以左手第二拍四度下落的F,听起来是跳跃点击的回音。

这和第九小节上下呼应的变奏形成对比。

这种例子在海顿晚期奏鸣曲中到处都是。

以前听古尔德还以为是他夸张,可我第一次在钢琴上接触这些奏鸣曲时,发现古尔德还真的没有过分,就是不知为何有人会把海顿奏鸣曲弹成没有顿挫的模样。

键盘音乐在错位之间寻找连接,就像弦乐在延续之中点出破绽。

不同乐器的局限各有它的特点和奇妙所在。

所谓键盘乐器的“缺陷”

正是它的擅长发挥。

键盘乐器的点状造型和勾勒功效,在现代音乐里面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和布里顿的音乐,一直延伸到打击乐器,音响效果淋漓尽致,有时甚至令人毛骨悚然。

有关巴洛克羽键琴(harpsichord)、古钢琴(clavichord)和现代钢琴之间的区别和争议,有意义又没有意义。

羽键琴具有特殊的拨弦机制,以库普林(Fran?ois)[4]的音乐为最,它的音响是拉丁民族的宣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电影空间黑粉五百万的影帝夫人又拽又凶柴刀流恋爱日常陵夭苍穹之上我真的没想当魔王啊侯门风华:拜见极品恶婆婆沈影帝的小甜妻七十年代掌中娇重生之学霸攻略被拉入群聊的创世神国民影后:老公,安分点!三国之上将邢道荣西游:大王不好,他又来抓食材了梦回大明春都市之大仙尊龙图案卷集·续重生之我是星二代镇国战神风水主播,一个关注全网官方慌了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电影世界交换师仙酿师重生农女巧当家年代文中的小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