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从横向来看,结尾的突然回归另外还有一层伏笔。
作为中声部的降E,在最后几个小节里面持续出现。
这个降E既是降B大调减七和弦中的音,又是降E大调的主音。
这里降E有一箭双雕的功能:增加冲突和垫底,迎接即刻的回归:
前奏曲转折微妙,回来得若隐若现躲躲闪闪,冲突留在泛音的回响里面。
赋格的回归却是摇滚乐(ro”
roll)的突兀,降B大调减七和弦中唯一两个降E大调里没有的音:降G对着还原的A直接相撞,像是一刀砍出一个奇异世界,转眼刀剑入鞘——真是声音戛止意犹在。
我在琴上翻来覆去鼓捣这对降E大调的游戏,巴赫笔墨手迹就在眼前,音乐动态清晰可辨,我的四肢跟着跳舞,心神随其描绘。
我突然发现自己生活在两个世界:白天我在“事俗”
里面,现在只有薄薄的一片。
凌晨四点,应是梦幻却又不是,那是在、确实的在、轻浮飘逸的在。
2013-2-22
约翰·凯奇的贡献不是做了什么,而是什么都没做。
多年前和他的幸会给我印象深刻。
当时自己年轻狂妄,但是看到自己崇拜的文化“流氓”
居然是个憨厚的长者,我的狂妄顿时烟灭。
凯奇是我的前世妖魔,我老想逃避他的影响,甚至不敢随便看他听他的作品,因为兜来兜去,我总在创作的街角撞上他。
我对白南淮(NamJunePaik)[3]的故事颇有同感。
当年白南淮年轻气盛,疯迷马克思和勋伯格,冲到德国,发现马克思只是一个经济学家,勋伯格和他韩国听到的《升华之夜》[4]全不一样,结果歪打正着,撞上凯奇,最后随他来到美国这个文化真空地带自由发展。
这个故事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也许因为我们这代人的奇遇。
2013-3-30
音乐造型是个整体气息。
莫扎特F大调奏鸣曲KV280,第二乐章Adagio中,17和18小节里面的顿音出处有缘。
这个乐章的主题上来就是起伏不定的喘息,这种口气衍生到第九小节的副部主题,八分音符的休止是个过渡,把主题里面不平衡的因素转为规律的间隙,到了17和18小节,音乐的口气自然而然变成明确的敦促点击:
一口气呼一口气吸,通过节奏和声,音乐是细细道来的语态。
在莫扎特早期奏鸣曲中,F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个特别的作品。
十九岁的莫扎特不知哪来如此深邃的人生感叹。
第二乐章f小调是略带忧郁的西西里舞曲,副部主题在f小调的关系调升A大调上,和声明暗交叠,一进一出,一晃一动,心绪的光泽闪烁不定,带点的音乐节奏一步一叹一漾一兴,都是音乐的语气和感叹。
西西里舞曲(sia,sio或者thesie)是一种音乐风格和节奏的模式。
它是慢68或128拍,带有轻盈的风格,类似慢步的吉格舞曲(jig)。
吉格舞曲是16世纪起源于英国的一种双重节拍(dupleeter)的民间舞(比如128)。
带点节奏(dottedrhythm)的西西里舞曲具有牧歌风味,常以小调出现。
从巴洛克时代开始,经常作为一个乐章,在巴洛克歌剧里面,多以咏叹调的形式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亨德尔的提奥多拉,在监狱里面著名的咏叹调就是一例。
KV280的第二乐章,类似海顿F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23和巴赫E大调羽键琴(harpsichord)协奏曲的慢乐章,但是莫扎特的西西里舞步更慢,更带一层悲剧的忧伤。
音乐性格类似他《魔笛》中女高音的咏叹调“Ach,ichfühl’s,esistvers”
,d小调弦乐四重奏K421的结尾,以及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K488的慢乐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