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机缘贝多芬(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机缘贝多芬

banner"

>

我囫囵吞枣,谱子常常被我整本通奏下去,除了平时个别挑出之外,一两年之后,我会又重新开始通读某个作曲家的钢琴作品。

我这种横向的泛读似乎对作曲家很不尊重,但是次数多了,体验一次一次更新,常常就像面对新的作品。

有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也会莫名其妙掉进竖向的井底,几天钻在一个作品里面,那是看到地下的宝藏实在不可思议。

很多年前,我从斯卡拉蒂(Scarlatti)开始长跑。

可以说,当时第一轮的马拉松都是胡闹,但我斗胆包天,前面的跌撞失足,不知怎么懵懵懂懂蒙混过来。

我没老师教育指导,更没有中间隔层翻译解读,我愣头愣脑撞墙,是对是错并不重要。

我和自己闲谈,不需要理,我和作曲家胡闹,不足以论,但是如此点滴,时间长了,加在一起,形成一种无意的浩瀚,没有条理,更没区别上下左右大小多少,只有毫无趋向的漂泊和自己一呼一吸的暂时,没有中心亦没根基,因为自己的感觉和存在,只是偶然的契机而已。

我琴上视谱,撞上的片刻都是届时的机缘,和我主观的意愿以及作品价值没有太大关系。

我是手工作坊的习惯,一边玩一边拆,有时无意撞上鬼神,也有小题大做的可能。

我没有整体轮廓,也没高低条理阶层之分,消费享受不是我的需要,盖棺定论的权威更加不是我的工作。

我知道自己偏颇得厉害,但是那又如何?只是但愿国内崇尚权威的文化环境稍有松动,给我边缘的错差一点机会,不用标准的尺度量我,给不经意的不着边际,一点闲散喘息的空隙。

2010-2-27

有人说布鲁克纳(Bruer)一辈子只写一首交响曲,这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适合很多音乐家和艺术家,尽管他们的作品外形不同,种类媒体繁多,但是作者似乎一辈子魔圈缠身,用尽各种方式角度,绕来绕去就说那么几句。

好像作者越是创新,离原本越近,越是破罐破摔,话就说得越是中肯到位,越是挑剔折腾,到头来越是简练精确,越是反叛离异,结果越像自己。

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就不提了。

以前老听贝多芬的“代表”

作品,觉得他是无中生出来的奇有,却没看他一笔一画用功出来的具体。

现在一遍遍从头到尾,阅读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整个过程让我放弃高低标准的偏颇,珍视贝多芬每个细节,每句音乐,每首奏鸣曲。

尽管贝多芬早期受过海顿的影响,但其面目之清楚,第一个奏鸣曲就已完全具备。

我沿着贝多芬的琴键一路体验,连我的手指都能感觉,贝多芬如何开拓建构他的语言和世界。

贝多芬不断打破自己,探索音响的精神领域,最终兜了一个圈子,更加完善自己原本的面目。

可举的例子随手可及:中期C大调奏鸣曲Op.53的末乐章,如歌的波浪转而成为**的卓绝,听他疯子般的潮水不断,冲天悬吊的颤音(Trill),这在晚期E大调奏鸣曲Op.109的末乐章里,同样的话语是另一个模样:回归平静主题之前的第六变奏,底下微妙的**和天上的出窍交相辉映,明潮暗流不息的同时,波涌交集相间。

实际上,类似的模式早在贝多芬第三个奏鸣曲,o.3的末乐章里就有影子,只是后来发展演化,更新一番又一番的奇观。

2010-2-28

不知怎的,Op.7第四个奏鸣曲的调性有点奇异。

降E大调的第一乐章Allegromoltoebrio特别宁静,有一种通体的轻盈和非人间的气息,但又带着寂静里面的**。

相反C大调的第二乐章Largo,espressione,除了接近尾声有短暂的光亮之外,整个乐章反而是个阴郁的悲歌。

第三乐章Allegro回到降E大调,然后转到降e小调,主题是扑面而来的生机,止不住的可爱亲近。

第四乐章还在降E大调上面,整个奏鸣曲像是天上地下走了一圈,最后回到人间,凡人的苦恼和欢欣一手席卷。

2010-3-1

如果有谁像我一样缺乏先入为主的教育,依次摸索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突然进入他的D大调,Op.10,No.3的世界,那惊奇的程度一定像我一样不能言语。

音乐一开始就是大手笔,线条是巨大的拱门,口气是宏观的旁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电影空间黑粉五百万的影帝夫人又拽又凶柴刀流恋爱日常陵夭苍穹之上我真的没想当魔王啊侯门风华:拜见极品恶婆婆沈影帝的小甜妻七十年代掌中娇重生之学霸攻略被拉入群聊的创世神国民影后:老公,安分点!三国之上将邢道荣西游:大王不好,他又来抓食材了梦回大明春都市之大仙尊龙图案卷集·续重生之我是星二代镇国战神风水主播,一个关注全网官方慌了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电影世界交换师仙酿师重生农女巧当家年代文中的小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