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音乐
banner"
>
——细细道来的口气
音乐是种欲说不能的感觉,在细微体贴的动态面前,平日娴熟的语言,一时拙嘴结舌无以相对。
一次随意向朋友推荐伯恩斯坦(Bernstein)的“诺顿讲座”
(ure)[1],没想几天之后,再见他们的时候,竟遭到一场强烈非议。
朋友首先反感伯恩斯坦对贝多芬降E大调Op.31No.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形象化的述说,其中一位哲学家朋友,更对诺姆·乔姆斯基(Noamsky)的语言学理论不懈攻击。
我一边为自己不意触动蜂窝懊悔,一边私下为伯恩斯坦和乔姆斯基叫苦。
音乐是种特殊的语言。
它和我们熟悉的任何语言都不同,没有具体的词典可以查对,一般听众也不会在个别的音符里面纠缠字义。
因为没有普通语言表词达意的枷锁,所以可以自由自在、无牵无挂。
音乐单刀直入,直接搅动我们的身心情怀。
它正一句,反一句,搅肠捣肺翻来覆去。
它说这说那,不厌其烦涓涓道来,把一句话,甚至一个字,用各种口气语态,各种方位角度,甚至加上气息感触,在空气里面渗透蔓延、驰骋浸染。
音乐对着一人悄悄耳语,它是独角戏的唯一,没有背景,没有情节,没有说话对象,直接钻进你的身体私情蜜意。
它连着你的肉体,就着你的心悸,和着你的脉搏跳舞,它拥着你的细微,揪着你的心绪,带着你的精神去飞翔。
音乐自言自语的私情不容交流,听的人不免私下窃窃,想和旁人分享,结果总是瞠目结舌欲言无语。
然而,音乐骨子里面又是精确无误的数字,内在的结构关系可以用机械来证明,让数据程序来处理,音乐数理之冷漠,情感昏厥,心绪不及。
在电脑上,眼看声音被如此无情分化解析,我都不知音乐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音乐的感性与理性之间,决然相反的两极冲突,是音乐的不可思议,也是音乐内涵的神奇。
“诺顿讲座”
具有堂·吉诃德的勇气,又有伯恩斯坦不可比拟的能耐。
借用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运用我们通常的话语,伯恩斯坦分析不可图解的音乐语言。
无奈之中,局部的牵强附会自然不可避免,所以伯恩斯坦常用模棱两可(ambiguity)和神秘(mystery)连接无可言喻——只有你知我知。
听了伯恩斯坦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说话口气的主观“虚拟”
,我在琴上也会感到先入为主的扫兴。
但是,如果我们不在个别例子上面吹毛求疵,站在大火对岸风凉乘机,我们不难看出伯恩斯坦勇与风车之争背后的信息,看到“诺顿讲座”
不可估量的可贵。
音乐不是一个星球的怪物,而是近在咫尺的语言和说话的口气,音乐不是关于空洞的“美丽”
,而是表达我们情绪意向的一个交流环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