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五)
侨生班的学习和生活概况如下。
1.同学们热爱母校。
遵守纪律,尊师重道,学习认真,学习成绩达到教学要求。
2.同学们热爱集体。
大家虽然来自海外各地,可是编在一个班里,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文娱、体育、劳动在一起,在“同吃、同住、同劳动”
中,建立了宝贵的同窗友谊。
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关心爱护,有时有的同学生病请假甚至住院,不少同学就会前往宿舍或医院探望。
3.同学们把培养德、智、体的教育要求落实到行动上,团结一心争取班集体的成绩与荣誉,如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踊跃参加校运会争取好成绩等。
4.同学们除了按规定学好各门功课,依时完成作业之外,有的同学还积极参加课外小组活动,例如纪盘宣参加地理小组,古尚明参加物理小组,麦佩英、王丽珍参加体育小组,温新群参加音乐小组。
他们参加课外小组,无疑有利于培养兴趣,扩大视野,增加知识。
5.同学们热情参加班里组织的校外活动,如校际交流联欢、义务劳动等。
后记
1956年9月,因广州市实施学校资源调配功能调整,高中部整体转入相邻的广州市第八中学(培英中学)就读。
转移后高一戊班被编为高二7班,直至高中毕业时的高三7班,都保持“侨生班”
的集体,寄宿在学校,学习、生活、文体、劳动在一起,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情谊。
1958年后,大部分同学经历继续升学然后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历程。
也有的在高中毕业的当年直接参加工作。
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侨生班”
的许多同学之间取得了联系。
20世纪80年代初,定居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的同学在校友会的倡议下,以原来班级的形式进行聚会,前来参加活动的同学都充满热情,互相见面兴高采烈。
已到古稀之年的同学,能够互相关心团结互助,这与多位同学热心为大家办事、乐于奉献的行动分不开,其中廖爱英、杨克谦、麦佩英既参与组织又承担较多的活动经费,古尚明、邬恒清、纪盘宣、王丽珍、叶明亮、麦慧英等同学,多年来任劳任怨为集体的活动做了许多的具体工作,使“侨生班”
同学之间的友谊仍然闪耀着光彩。
20世纪50年代初,许多华侨青年回国升学,是当年的潮流,表现了他们对新中国的向往与把握个人前途的勇气。
这个潮流无疑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留下了可贵的历史印记。
真光中学和培英中学,以设立“侨生班”
的编制进行教学和管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归侨学生热情关怀的政策,并采取了结合实际的具体措施,包括实行普通话教学,安排归侨老师当班主任,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助学金等。
“侨生班”
的同学在学校安心学习,生活愉快。
当年照顾归侨的政策和措施,是新中国时代的德政,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勘补:
黄碧丽同学为越南归国侨生,为表达她生前对母校的深切感情,她的在世丈夫、中山大学引力物研室主任胡恩科教授于2010年2月以“黄碧丽助学金”
的名义向广州市真光中学捐赠了五万元人民币,受到学校的肯定和称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