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一建立学院制的原因(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3]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与纲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肯定了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思路和方针,并强调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要区分不同情况,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应负的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按照文件的精神,我国高等学校开始调整既与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相适应,也与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部组织结构。

第二,建立学院制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

与20世纪50年代院校调整由政府周密计划、依靠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实施不同,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学校组织结构调整与市场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就业市场的推动上。

尽管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就开始探索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但是在1992年以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仍然按计划分配。

像1987年,我国一方面在353个专业人才奇缺,缺乏大学毕业生达19万人之多;另一方面,有157个专业的毕业生过剩,有十多万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与自己的专业相一致的工作。

尽管过剩与不足并存,但由于有政府分配计划的保证,这并没有对大学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式和办学理念产生多大的冲击。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等教育不再被视为一种由政府统包统揽的事业,而被视为一种准公共产品。

接受高等教育是个人的一种投资,上大学应该缴费。

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应该由国家“统包统分”

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

转变。

这些观点不仅被纳入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相应工作的指导原则,而且被广泛地付诸实践。

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不仅要对政府负责,也要对作为一般消费者的学生负责,使他们尽可能地拥有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这些仅靠各高校原有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式是无法完成的。

于是,我国高校一方面设立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学科、新专业;另一方面对相邻或相近的学科进行调整,以拓展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提高大学的竞争力。

在学科、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第三,建立学院制是适应大学管理的要求。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高等学校不仅数量增长,而且规模急剧扩大。

1978年,我国5000人以上的高等学校仅有4所,而到1995年,一些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不仅在校生普遍在5000人以上,而且往往由五六十个系、所和中心组成,平均每位校长要分管十多个单位,管理负担很重。

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管理者能够管辖的下属人数或单位是有限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管理效率就会下降,所以任何一级管理机构都应保持一个适当的管理幅度。

一般来说,一位上级管理者以直接领导4~8个下级单位为宜,超过10个,由于组织协调任务太重便难以把握,因此,必须实行分层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成立学院,建立校、院、系三级组织结构,实行分层管理,不仅可以减轻校长的负担,提高其领导效能,而且可以缩短管理跨度,降低学校业务管理重心,提高运行效率,节约教育资源。

在上述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绝大多数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都建立了学院制,形成了校、院、系三级组织结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斯坦索姆神豪九零后天师一睁眼,我穿成两个熊孩子后娘桃桃乌龙满级大佬从斗罗开始重生后我成了全大陆最横的崽狂探我的重返2008我真不知道原来我家这么有钱斗破乾坤,龙王求亲请排队重生之惊羽夫人每天都被套路从水浒开始的好汉之旅星际第一女将极品赘婿八零之珠光宝气公子实在太正义了棋魂:随身阿尔法狗穿成反派的病美人妹妹[穿书]洪荒之太清问道袖藏天光破茧一剑倾国空间农女:团宠娇妻甜又飒权游:睡龙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