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其中,综合性大学14所,工业院校39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财经院校6所,政法院校4所,语言学院8所,艺术院校15所,体育学院5所,民族学院2所,其他类院校1所。
由于这两次调整是以减少综合性大学、增加专门学院为目标,这使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
这些学校按一级学科设置,校内再按二级学科设置系,按三级学科设置专业。
学科涵盖面极小,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此后,系成为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行政单位,校、系两级组织结构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成为普遍现象。
虽然这两次调整使我国高等学校“走上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培养专业人才的道路”
[2],对恢复与重建我国的工业和经济基础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也为后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这主要表现在:①以系所为单位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
各系自行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不仅重复购置行为严重,而且利用率低,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
②实行校、系两级结构,系级组织既是教学机构又是行政机构,导致学术机构行政化,弱化了学科在大学中的基础地位。
③这两次调整是以当时的产业结构为基础的,所以,无论是通过调整综合性大学的专业而设立的学院还是新建立的高校,都是一科一校的专业性院校。
这一特点既制约了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这些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局限于一专一艺,知识视野狭窄,专业技能单一,适应能力弱,学科发展也缺少新的增长点。
④经过调整,我国高等学校虽然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同一类型的学校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学校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
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结束了非正常的荒废与停滞之后,对这种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也就势在必行。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高等教育领域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包括:调整高等学校的领导班子,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学科之间的比例与专业划分,稳步进行教学改革和领导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学位制度,大量派遣留学生等。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世纪末,建成科类齐全,层次、比例合理的体系,总规模达到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当的水平;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能为自主地进行科学技术开发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出较大贡献。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①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
②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在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计划的前提下,高等学校有权调整专业的服务方向,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和选用教材;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有权提名任免副校长和任免其他各级干部;有权具体安排国家拨发的基建投资和经费;有权利用自筹资金,开展国际教育和学术交流等。
对不同的高等学校,国家还可以根据情况赋予其他权力。
关于高等教育结构,文件还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要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要改变高等教育科类比例不合理的状况。
大学本科主要通过改革、扩建和各种形式的联合,充分发挥潜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同年,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改革思路。
即必须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根本目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