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1958年以后,受“左”
的错误思想的影响,我国出现了困难和挫折。
1961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
的错误思想,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
1961年9月,经过总结新中国成立12年来高等教育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其中规定:“高等学校的领导制度,是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高等学校的校长,是国家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委员会和学校的经常工作。”
[28]该文件还规定“高等学校设立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行政工作的集体领导组织。
学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应该由校长提交校务委员会讨论,做出决定,由校长负责组织执行。”
[29]“校务委员会在校长的主持下,讨论和决定学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30]文件还对高等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做了规定:“高等学校的党委会,是中国共产党在高等学校中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对学校的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高等学校中,党的领导权力应该集中在学校党委会一级,不应该分散。”
[31]
这种管理体制纠正了党组织包办一切的做法,学校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分工比较明确,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加强,校长和行政系统的作用得到了发挥,从而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由于当时“左”
的错误思想并没有彻底纠正,这一管理体制没有坚持下来。
特别是1962年以后,“左”
的错误思想日益严重,在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上又出现了强调党委的领导而削弱行政管理的倾向。
(四)党的一元化领导下的革命委员会制(1966—1976年)
1966年,我国开始了长达十年的“**”
。
在此期间,广大干部和教师成为专政和批判的对象,高等学校的党政领导均遭受空前破坏。
1967年1月,革命委员会成立,并成为权力机构。
1968年7月,工宣队、军宣队进驻高等学校,此后,全国高等学校都由工宣队和军宣队实施领导。
1971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规定,学校“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要长期留下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政治作用”
;“革委会是党委领导下的权力机构”
。
[32]这样,高等学校的党政领导组织被以工宣队为主体的“三结合”
(指工农兵、革命技术人员和原有教师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代替,学校各系、各行政职能部门大多数也由工宣队参与领导。
这种管理体制既否定了党的领导,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领导,使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遭受了严重破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严重受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