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三)重视高等学校分布的广泛性
在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开始重视机构的多样化问题(尽管这一问题也尚未解决),但对其布局的广泛性还缺乏足够的关注。
这种扩张方式尚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国家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
1.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
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根据201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GDP排名,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GDP总量为156461.13万亿,占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总量的20.32%;中部6个省为159113.21万亿,占20.67%;东部地区则以456044.16万亿,占全国总量的59.26%,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居民人均收入,2015年东部地区为28223.3元,中部为18442.1元,西部地区为16868.1元。
[16]教育上也是这样,大城市毕业生就业难,急需人才的小城镇和农村等广大的基层单位,毕业生却下不去,这一自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后困扰着高等教育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这既有观念上的原因,又有岗位上的原因,也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及高校分布的不均衡密切相关。
我国高校传统上是面向大区设置的,存在着按省分布不均的状况。
在1978—1992年完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华北地区高校以北京居多,东北地区以辽宁居多,华东地区以江苏居多,中南地区以湖北居多,西南地区以四川居多,西北地区以陕西居多。
在1993年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特别是从1999年高校持续扩招后,大部分省份的普通高校数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中部地区增长得更快。
但是,总体上东部地区高校多、西部地区高校少的不均衡格局没有变,甚至进一步扩大。
随着大学城、大学分校、网络教育学院、独立学院等的建立,一些沿海城市高校数增多,大城市高校数增多,带来的后果是西部贫困地区偏远城市的高校数相对更少。
2.重新认识高校的人才集聚功能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该是面向百姓的,因此需要高校分散布局而非集中。
社会需要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而高校是吸纳高层次建设人才的最大“蓄水池”
,需要充分挖掘和实现高校的社会功能。
高等教育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人均GDP的关联度最高;毛入学率在随经济增长迅速提高后保持为一个“稳定值”
;非农业劳动力比重越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值就越高。
[17]这表明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我国已经进入一个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时期,但二者不能割裂地发展,否则会失衡。
高等教育机构应当迅速进入那些新兴城市化地区,这也是一项有着极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投资。
有了高校,就能培养和吸引来相应的人才;有了人才,就要开创相应的事业;有了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就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校将成为地方的知识中心、文化中心、脱贫中心。
3.高校布局的有效调整
目前我国中心城市不仅高校数量多,而且层次高。
例如,第一批“985工程”
的9所建设学校,北京、上海各占2所,其余也全部在省会城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