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四、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人才培养目标
banner"
>
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规格、内涵都有了更深的认识,逐渐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才”
转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并进一步发展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和“创新型人才”
。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分工、专业分化和知识综合化的必然结果。
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
计划要点》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不仅关系到20世纪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还关系到21世纪的建设大业。
因此,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该文件认为:“今后10年,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以此作为学校的共同任务和学校各项工作的依据和出发点。”
[20]“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在合理调整结构,大力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积极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
[21]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该文件继续强调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
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伴随着21世纪的临近,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这种经济形态将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和各个学科紧密联系起来,知识之间的迁移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多元化。
与这种社会要求相适应,教育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改革措施,推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早在1994年7月,针对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和高等教育的任务,《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本科教育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基本上要立足于国内。
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这表明我国在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