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再过十年,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们能预测到吗?我们对未来社会的变革很难预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预测的:科学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我们的思维要不断地跟上这个时代。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经发表一份报告,提出我们要培养未来公民不定式的思维方式,就是说遇到不同的情况,我们不能有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
彼得·圣吉先生讲教师要学会把不知道的东西教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这才是我们未来教育的一种方向。
三、标准不等于标准化,个性化不等于个别化
赵实:我们过去是标准化的教育模式,未来可能更加量体裁衣。
然而,规模化和定制化之间是存在冲突的,我们应当如何平衡二者?
彼得·圣吉: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平衡不是静态的。
我站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平衡中,是一个进行时,而不是说我就是平衡的。
接下来我讲的跟英文用语习惯有关,我不知道在中文里会怎么理解。
在英文当中,“标准(standard)”
和“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是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词。
比如,当我们说我们希望学生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或者什么样的结果时,这就是一个标准。
这些标准是广泛适用的。
我们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
然而,标准化在英文里更多的是强调通过统一的步骤、流程,使所有人最后都变成一样。
比如,生产这个麦克风的厂商有一个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因此,这两个麦克风看起来一模一样。
但是在我看来,这对于教育而言是一种灾难,因为我们不想要被教成完全一样的学生,而是想让他们成为本来的样子。
我认为,所有教育最根本的一个原则就是让每个人都独一无二。
因此,我们可以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希望我们的学生具备一些共同的素养,达成一些共同的目标,但我们不应通过标准化的流程让他们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变成一个样子。
关于个性化或者定制化,其实我也有些疑惑。
在美国,个性化有可能是说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他们想得到的。
这听上去有点像营销理念,其实是想说让每个人来学校上学都能学到自己想学的。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一个标准,但我们要顾及每个学生的特质。
毫无疑问,这需要教师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这些时间从何而来呢?这是在实践中会遇到的很现实的问题。
就我的观察而言,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往往会在传授标准化课程上少耗时间,而拿节约出来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
顾明远:虽然标准是要有的,但是这个标准也未必就不可变动。
现在我们提倡课程的多元化,提倡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就是说这个标准可以不同。
个性化不等于个别化,个性化主要是适合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
我们知道儿童生下来是不同的,天资不同,身体基础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所处的城市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这种不同。
个性化并不等于个别化,并不等于量体裁衣,这是两个概念。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们都在提倡个人的学习。
其实,个人的学习也不能离开集体的学习。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