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的弊端在哪里,只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也不能说是文化自信。
我们要自强、自信,同时要用自信来改正我们的缺点。
四、相信孩子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
周作宇:谢谢顾先生对中国文化持两点论的态度和观点,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有需要发扬光大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造和摒弃的地方。
中国文化讲“学而优则仕”
,这涉及培养人的目标。
我们再请彼得·圣吉分享他的教育社会观、教育文化观。
彼得·圣吉: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刚才顾教授讲的一点,我非常认同,就是教育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在某种意义上,如果我们想去看这个国家、这个地区的文化怎么样,看看这里的教育就知道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经常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我们的文化需要什么样的变化。
文化是有很古老的根的,但文化也是鲜活的,是在不断进化的。
我有一个美国朋友,他1983—1985年住在上海,他的中文非常流利。
2010年,这位朋友再回到上海,他觉得他已经不会讲中文了,因为现在的中文比起20世纪80年代变了很多。
所以说,文化是流动的,是不断变化的。
就像语言,它也是文化的一个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跳出一步来看,未来我们想怎么生活?我们希望我们的文化有什么样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又意味着什么?
可以说,今天推动文化的一个重要力量是商业的力量。
大家都能看到,孩子们很快就会觉得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人挣很多钱,然后买房、买车,他们的家长可能希望孩子当官。
但是我在观察中发现,还有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存在。
除了我们可见的商业化带来的表层影响,今天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当前的状况是有他们的意识的。
这些孩子是第一代真正在这个世界中成长起来的,这在之前是没有发生过的。
今天这一代孩子不是在中国长大、在美国长大,而是在全世界长大,所以他们看得到这个世界的种种问题。
过去的十年,我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主持学生对话,让学生共聚一室,他们开始聊,然后我们大人来听。
顾教授刚才也提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我们发现,这个活动对成年人来说很困难,让大人能够真正静下来去听太难了。
因为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控制,他想主导这个对话过程。
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规定,就是孩子们坐在里圈,老师坐在外圈,至少一小时不允许老师发言,然后老师们在那儿就坐不下去了。
这意味着老师也有学习的空间。
我经历的这些孩子们的对话都是在西方,所以我不应该大而化之,但我猜测,在中国也好,在西方也好,其实是差不多的。
孩子们总会有一些他们关注的话题,像贫困这个话题。
孩子们看到这个世界上有特别富的人,同时又有特别穷的人,他们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没有人做任何事情来改变。
另外,他们也总会提到我们的环境、气候的变化。
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成年人没有做更多。
他们反复提到的一点是,似乎成年人并不是很关心他们的未来。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世界中成长的孩子,对当今世界的认知是非常高级的,甚至有些比我们老师都要深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