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们是去探寻,而不是直接去找某个已知的答案,因为有些问题可能没有答案。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确需要引路人。
我刚才在纸上写下来的“引路人(guide)”
应当是这样的意思。
这些说起来容易,但要我们真正放下自己必须知道一切,以及专家这样的角色期待,的确很难。
不过,我有幸看到过很多教师发生了这样的转变。
有一位教师已经从教十年,可谓专家,而另一位教师刚从教两年,算是初学者。
这位年轻教师在与年长教师的交流中说道,当他回到自己的班级里,发现学生们分成了小组,课桌也不再是一排排这样排好时,他感到非常害怕:如果这些学生都自己在小组里讨论,那么他们可能会讨论出一些他也答不上来的问题。
那位年长一些的教师则回答,这种恐惧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你最终会让学生们来帮你。
当你再次因不知道答案而感到不知所措时,其实你可以分享给你的学生,而当你感受到他们对你的支持和帮助时,你的心扉也就敞开了。
我认为,当教师做到这一点时,他们将对教育更有热情,他们对自己是教师这样一个角色将产生更大的幸福感。
顾明远:彼得·圣吉先生讲的这个例子非常有意义。
我讲引路人,包括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引路人,主要是讲引导方向的问题,而不是具体地让学生怎么学习、怎么做。
我听过许多老师的课,老师往往提出问题,让学生按照老师的答案来回答。
这不是引路人,是指路人。
曾经有一位上海的老教育家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他说,有一次去听一位特级教师的公开课。
老师提了问题后,学生很积极地回答,当回答到这位老师认为满意的答案时,老师就不再让学生回答了。
但有一个学生依旧举手想回答,这位老师非常“有经验”
,走到学生身边把他的手放了下来。
然而,这个学生还是要举手,老师不耐烦了,直接把他的手按了下去。
结果这个学生还跑到讲台上举手,老师又把他的手按了下去,后来这个学生朝后面做了一个鬼脸。
我们过去总是提出问题来,让学生回答出老师满意的答案为止。
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我们过去常用的,可以说是我们传统教育常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这位老教育家说,评课时很多老师认为这位教师讲得非常好,但是他认为这堂课是最不好的。
学生要提问,他提出来的想法与老师不相同,老师应当让大家讨论到底哪个结论是对的,而不是像这样不让学生发言。
这不就是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下次上课,这个学生可能就不再发言了。
我们传统教育里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有一位教师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提问的次数比五六年级的要多。
五六年级的学生为什么反而不提问题了呢?到了中学就更不提问题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教师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自己的教学为主体,不需要学生提问。
因此,我们现在提倡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
刚才彼得·圣吉讲我们老师要有一种这样的心态,就是要把未知的知识教给学生,确实是这样的。
大家都在讲未来教育,未来教育是什么?未来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教育的事业就是未来的事业,现在中小学的学生十几年后走向社会。
十几年以前我们的孩子是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当年我们能想到一部手机就可以走遍天下吗?完全无法想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