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高等师范学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本来国家提倡开放型培养师资,目的也是提高教师的质量,让一些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也来培养师资。
但是事实上综合性大学尚没有做好准备,也还没有提出培养师资的要求,而师范院校已经纷纷改为综合性大学。
从国外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师范学院转为综合性大学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过去我曾经论述过,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师水平的提高。
师范学院历来学术水平较低,已经不适应培养高水平教师的需要。
二是教师数量上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师范学院来培养。
三是教师职业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吸引力,优秀青年愿意当教师,不需要采取专门的机构,用免缴学费等优厚条件来吸引生源。
应该说,这三个条件在我国初步具备,但还不充分。
特别是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我们在这方面估计不足。
我们总以为现在不包分配,就业困难,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会多起来。
但事实并非如此。
许多青年不到万不得已不当教师。
这与我国教师地位不高、工资待遇偏低不无关系。
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需要对学生有热情,需要有点奉献精神,这种勉强为之的人怎么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师范院校综合化的目的是提高师范专业的学术水平。
但是目前有多少转型的院校把力量加强在师范专业上?他们都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忙于升格,企图挤入名牌高校,因而有不少学校不是借用综合性学科的优势来加强师范专业,而是抽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这就削弱了师范专业,与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
师范院校转为综合性大学,本应该按照综合性大学办师范的模式,先在一般学院修完基础学科课程,再到教育学院接受教师职业培训。
可是我国师范院校的学校类型转变了,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并无变化。
少数师范大学试行“4+2”
的模式,但也还存在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等诸多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教师教育转型的目的不明确,科学论证不够,条件准备不足,与提高师资质量的要求背道而驰。
应该说,我也是教师教育转型的鼓吹者。
现在看来,我对这个问题研究得不深入,对国情考虑不够。
过去我曾经主张,根据国情,师范院校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还应该成为教师教育的主体,但是没有预料到中国师范院校转型的积极性那样高,转变得那样快。
问题还不在于转变的快慢,根本问题是没有在转型过程中真正转变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没有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上相应地进行调整,没有真正地利用综合学科的资源来加强教师教育。
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问题上似乎也不尽如人意,许多地方教育学院与师专等合并了,但并未加强职后的培训。
许多师专热衷于改制,并不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而且本来与地方基础教育联系较密切的优势也丧失殆尽。
以上一些现状值得我们反思,思考今后改革的方向。
这里丝毫没有追究谁的责任的问题。
要说责任,我有很大的责任。
我虽然不是决策者,但我作为一名专家,而且是长期从事师范教育的专家,我就曾经倡导过教师教育的转型,写过不少文章,应该说影响了决策。
今天来反思,觉得有许多意见是值得重新审视的,至少是过于理想化,脱离了中国的实际。
今后的出路何在?首先要在理论上对教师专业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21世纪的教师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其次研究如何才能培养这样的教师。
第一个问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