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由此看来,师范教育走向开放性,或叫转型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师资的质量。
因为前期对师范教育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也是比较低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小学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水平。
而原有师范院校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所以师范院校要向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转变,让教师接受大学教育。
师范教育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但这种转型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这些条件如下。
第一,师资已经基本上满足需求,不需要用师范院校的独立体系来加以保证。
第二,教师的职业已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此前,大多数国家为了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师工作,师范院校不仅免收学费,而且提供奖学金。
现在,教师职业已有吸引力,用不着再采取特别的措施。
第三,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师范院校要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就必然要改变专业设置,增设非师范专业。
美国师范院校的转型就是典型的例子。
根据194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战后大批退伍军人回到家乡,涌入当地的高等学校。
当地只有一所师范学院,且并不需要那么多教师,于是就办起其他专业并升格为州立大学。
可见,师范教育的转型是时代的产物,不是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
它的本质特征是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而不在于用什么类型的学校培养教师。
师范学院升格为综合性大学以后,可以按照大学的水平和要求来培养师资,同时可以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更好地培养教师。
但是也有些国家仍然保持着师范教育体系,如法国和俄罗斯。
法国小学教师始终由师范学校培养,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不断提高学历程度,1989年以后就升格为师范学院,招收综合性大学第一阶段(两年)的结业生,再学习两年,相当于法国大学的硕士程度。
俄罗斯至今还保持着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的建制。
但这两个国家的综合性大学也始终有培养教师的任务,特别是法国,中学教师是由综合性大学培养的,现在小学教师培养的第一阶段也在综合性大学进行。
三、教师教育的专业化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要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如此形成了新的教师教育的概念,它分三个阶段进行:职前教育、入门教育和在职教育。
[2]长期以来,对教师是不是专业性的职业是有争议的。
有的人认为,教师不是专业性的职业,任何有知识、有学问的人都能做教师;有的人认为,教师是半专业性职业,教师需要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的技能,但并不是像医生那样的专业性职业;而一部分教育专家则认为,教师应该是专业性的职业,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胜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肯定了教师的专业性,对教师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二十年来各国都十分重视教师教育,把它作为提高本国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的主题就是“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
,它的工作组报告叫作《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
报告在概要中就指出:“美国人尚未认识到两点最本质的真理:第一,美国的成功取决于更高的教育质量,这一质量标准是迄今从未有人敢于提出和追求的一种高标准;第二,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一支与此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即一支经过良好教育的师资队伍。”
日本自1984年8月至1987年8月的三年间,首相府临时教育审议会相继发表了四次咨询报告,其中对教师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改革大学的教师培养课程,建立新任教师进修一年的制度,完善在职教师的进修体制等。
法国于1989年通过《教育方向指导法》,要求把小学教师提高到大学的水平,废除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包括地方教师培训中心,而在每个学区建立一所培养小学教师的学院,叫教师培训大学学院(IUFM),从而把小学教师的培养纳入大学教育。
其他国家也都采取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措施。
需要说明一下,“师范教育”
转称为“教师教育”
,在中国有特殊的意义。
“师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