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由于行政权力异化,高校行政权力“寻租性”
现象屡见不鲜。
行政权力在行使和运用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缺陷就是“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
,使得监督约束形同虚设。
再加上权力运作的透明度不够,使得监督约束形同虚设,其后果就是制造了权力寻租空间。
由于教育资源配置权缺乏严格的监管,近年来,高校领域的腐败案件时有发生。
高校教师的道德状况往往被视为社会文明的标尺,尽管高校腐败属极少数现象,但社会影响十分恶劣。
[5]
二、“世俗化”
表现之二:“市场化”
大学的“浮躁风”
是各国普遍现象,在国内更为突出。
一向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大学“象牙塔”
,如今正承载着人们越来越多的期望。
然而,从教授经商到论文作假,如今中国高校中急功近利的行为比比皆是。
[6]
现在,不少国内大学的教授天天在跑会、跑项目、跑经费、填表、答辩、评审、验收、鉴定,不是在拉项目就是在成果推广,潜心研究的成果寥寥无几。
为什么会出现“浮躁风”
?过度“市场化”
无疑是一个重要推手。
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分工比较明确,大学是培育人才的地方,主要任务是教育和教学。
教师以教学为职业,谋求良好教学效果是天经地义的。
转制到市场经济时代,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
单位性质和人的职业分工不能限制人们取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权利。
使用什么手段能最便捷、最容易地取得名利,人们就自然会倾向于使用这些手段,而将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使命置于从属地位。
这种由市场和政策所决定的价值观念远胜过职业或行业规定的要求和准则。
在市场和一些畸形失衡的政策面前,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号召,显得苍白无力。
而一些借“科学”
之名而行形而上学之实的所谓“定量化”
政策,以课题、经费、论文、成果、奖励,甚至人头、地皮、房屋的数量来衡量业绩,更是大大助长了学界的急功近利的风气。
[7]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潮流?除了国内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外,在高等教育内部,在世界范围内还涌动着一种力量或思潮:“消费主义”
和“学术资本主义”
。
华东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潘艺林教授撰文“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消费主义倾向”
和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温正胞等撰文“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
专门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观念上,消费主义对高等教育改革影响相当深刻。
简单地说,消费主义就是“万物皆商品,一切可买卖,万物皆可交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