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1.知识为本位与认识论的独树一帜
在高等教育史上,从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到工业革命开始之前,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直在大学占统治地位。
由于大学在中世纪产生时,就定位于探索学问和追求真理。
中世纪以后的教育家大都接受了大学的“学者社团”
性质。
教授、学者们认为,高等学校首先是作为学术机构而存在的,高等教育是学术界按照自身规律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自然训练了接班人。
大学教师在他们的高等教育哲学中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
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
大学的学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对高深学问的探究忠实于真理,并竭力排除学者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努力跟教会和世俗政权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护学术自由。
从这一时期一直到工业革命的兴起,可以说是大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大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治机构,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大学成为自由探讨学问和追求真理的场所。
它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教养、有趣味的绅士。
可见,以知识为本位的认识论哲学在这一时期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
基于知识本位的认识论哲学思想的质量观,在评价高等教育的标准上更多地强调学术性,模式上强调精英教育,在价值观上将有利于知识、学问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认为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究,促进学问的发展。
雅斯贝尔斯在其《大学的理念》的前言中也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
。
19世纪初期影响德国大学改革的思想家们在他们的大学论说中渗透了这种高等教育价值观。
例如,施莱尔马赫在他的《德国意义上的大学随想》一书中认为,培养学生“察见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科学精神”
是大学的使命。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已经掌握了大量知识的优秀青年的思想里激活科学的理念”
,使他们在科学的立场上觉察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自己的思考自觉地学习科学的根本法则,从而发展各自的研究能力、发现能力与表现能力,“这就是被称作大学的机构之意义所在”
。
洪堡认为:“与传授和学习既成知识的中学不同,大学的特征在于常常将学问看作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
因此在大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中学,即大学教师并不是因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为学问而存在。”
这种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育价值观在大学教育活动中的主要体现是,一方面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一方面使教学成为促进研究的一种手段。
尽管如今的大学除了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的传统职能外,又担负起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高等教育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但是大学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的传统职能依旧深入人心。
2.社会本位与适应论的崛起
随着工业革命不断加速往前推进,“知识产业”
的出现,特别是“威斯康星思想”
的产生,“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是摆脱不了服务职能的”
,因此也必然会遇到如何确定目标和如何行使权力来实现这些目标的争论。
这些具有政治性的争论,导致高等教育的政治论哲学应运而生,并在高深学问的“价值”
问题上与认识论产生冲突。
政治论哲学的强势使得高等教育价值观强调以社会本位为主,将高等教育利于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人才,以此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价值的日益彰显,以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愈来愈在许多国家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中得到比较明显的体现,高等教育质量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我国是采取集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典型国家,这种特点尤为明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