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另一方面,学生也有表露出破坏性的一面,这一面也经常从反面表明学生的待规范性,教育也要防止学生朝向社会不认可的方向过度发展。
3.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需要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的安排中
从定义上看,现代教育是是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为基础的,是建立在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基础上的教育”
,“现代教育是以社会化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以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为教育内容,以现代技术为教育手段”
[2]。
工业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所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由社会快速发展而催生的文化反哺特征,这种特征使教育内涵中“社会认可”
的决定权并不全在作为前辈的教师或教育组织者手中,而且学生本身也因代表社会未来发展潮流而掌握一定的决定权。
此外,现代社会的民主化特点也要求在现代教育活动的安排中能听到学生自己的声音,学生的意见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4.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具有掌控自身的基础
学生作为生命体和人类个体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也可以称为主体性或生命活力。
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的掌控之上,这种自我掌控性使学生不会完全成为外界环境的奴隶。
学生会主动地接受、选择或拒绝外界的影响,也会按照自己的理想积极组织外部资源来塑造自身。
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和能力的增强,这种能动性就越来越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能力和对自身的塑造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虽然,教育作为一种外界影响能影响学生,但是这种影响的最终效果还要看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两者在这个方面实现了交汇。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这句俗语才获得了基本的合理性。
虽然,上述四个方面的定位纲领并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位置,但事实上合适的学生教育定位也并不限定于某一点。
在现代教育中,要为学生确定一个合适的位置需要充分考虑这四个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最终在实践中为不同的学生确定合适的位置。
三、学生群体与文化
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学生经常不是一个人独立地存在,而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
学生经常以班级的形式上课、比赛、进行团队活动,因此群体关系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资源。
因此,对学生的认识也需要认识群体中的学生,要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分类认识,也要对特定群体的文化予以关注。
(一)学生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
学生群体可以有很多分类认识方式,如从规模上可以分为小群体和小小群体,从组织方式的现实性上可以分为假设团体和现实团体。
但是,与教育活动最相关的分类还是根据群体规范程度对学生群体所做的分类。
在这种分类方式下,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的学生群体和非正式的学生群体。
从社会学来看,正式群体(团体)是根据定员编制、章程和其他正式文件而建立的联合体[3]。
因而,学生的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班级、年级、少先大队、团支部等学生群体。
在这种群体中,学生的组织方式是以各种正式规定为基本准则,如班规、组织章程、行为规范等。
学生正式群体的活动主要是“公事”
,如上课、开会、团队活动等。
由于正式群体作为一种正式组织都会有固定的组织层次和结构,所以正式群体中的学生关系存在着从属关系和平行关系两种形式,在群体活动中每个成员的责任也会有大有小。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在学生的正式群体中也会有私人关系、个性行为、情绪态度存在的余地,这些因素不是这种群体的核心要素,是一种补充。
非正式群体(团体)是在心理动机上的方向一致——同情、观点接近、信念一致、成人权威、个别人威望的基础上产生的联合体[4]。
一般来说,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各种临时结成的小团体。
在教育研究中,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也几乎完全被同辈群体这一概念所替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