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选修制度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存在的前提,也是选修制度的具体表现。
所谓必修课程,指的是在学校所设置的所有课程中规定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用以满足学生基本的发展需求并达到基本的学力水平;所谓选修课程,指的是在学校所设置的所有课程中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修习的课程,用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课程选修制度首先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
在19世纪末,美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基本确立了以选修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的框架,到20世纪初开始,世界范围内的学校教育兴起了课程选修制。
高等教育领域的选修制度又跟学分制密切结合在一起。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进程和完成状况的管理制度。
实行学分制,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必须首先要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毕业的最低总学分;然后必须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学课程的自由,而且不受太大的修业期限的限制,只要在修业年限内学完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完成必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达到毕业最低总学分的要求,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就可以毕业。
选修制和学分制在20世纪之后开始逐渐从高等教育阶段下移到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我国在2001年秋开始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要求在高中实行选修制和学分制,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课程选修制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正确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有集权型教育传统的国家往往着重加强了中小学必修课的建设,而忽视选修课的建设,因此这些国家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加强选修课程的趋势。
反之,有分权型教育传统的国家则往往突出选修课程的重要性,强调为学生提供具有弹性的课程,而往往忽视了必修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改革中则呈现加强必修课程的趋势。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指的是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管理、通过国家行政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课程;地方课程指的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发和管理、在地方范围内推行的课程;校本课程指的是在国家课程之外的、由学校自主研制和实施的课程。
三者在课程权利的归属上不同,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开发和管理,地方课程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发和管理,而校本课程则由学校自主开发和管理。
一般而言,实行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的国家推行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制,实行分权型课程管理的国家则更容易推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我国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推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建国以来我国在课程领域的重大变革。
国家课程体现在官方课程文件中,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等。
国家课程由政府组织专家学者统一开发,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基本功能在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学校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国民,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地方课程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我国一般指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主持开发和管理,体现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教育特色,是传承地方文化、传播地方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满足地方对学生发展的区域性要求。
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形态,主要由校长和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本质体现在:在课程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在课程开发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开发场所方面,具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课程研制领域的重要活动之一,指的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特征而选择课程要素并组织课程内容,从而最终形成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的活动。
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分析情境、确定目标、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等过程,最终提供可供实施的课程材料。
从课程设计的活动阶段来看,包括了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并形成课程方案三个基本的阶段。
1.确定课程目标
所谓课程目标,也就是课程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目标和结果。
课程目标不同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指的是学校教育所要最终实现的总体期望,它是上位的、宏观的;而课程目标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具体的、明确的。
设计课程首先要明确课程的目标,这样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以这些目标为依据可以选择课程要素并对课程与教学进行评价。
要确定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的来源。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有三个基本的来源,即学生、知识和社会。
也就是说,要明确提出课程目标,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知识和社会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
研究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把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这样开发出的课程才能适合其学习;研究知识,就是要弄清楚究竟通过课程传递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哪些知识才适合进入课程,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作为课程要素提供给学生;研究社会,就是明确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当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把社会经验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建立联系,使学生的学习不至于脱离社会生活。
其次,课程目标的确立要需要考察目标的类型及其特点。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以及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认知领域的目标反映了学生在知识学习上达到的结果,是最受关注的一类目标。
此外,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提出,课程目标的确立要考虑三个基本的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被称为“三维目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