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但是,三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性,都强调基督教信仰的教育目的。
最后,产生了一些新的教育方法。
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耶稣会学校都开始实行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授课方式,耶稣会学校运用学生间竞争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这些教学方法为近代学校教育所继承。
3.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与其遗产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三种类型,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学体制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产生于汉代。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接受丞相公孙弘的建议,在京城长安创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实行博士弟子员制度。
东汉继之,在都城洛阳立太学。
后来又相继设立宫邸学和鸿都门学,形成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等中央官学。
到明清时期,太学名叫国子监。
太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经学为主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以后,经过隋唐、宋元,到明清,又陆续创立律学、书学、算学、武学、画学、医学等各类专科学校。
封建地方官学始于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创办郡学,招收“下县子弟”
入学。
自汉代到明清,都分别按地方行政单位设立地方官学,如府学、县(州)学。
明清还在乡村设立社学。
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被禁绝,汉代得以复苏和发展。
西汉初年,儒家学派、黄老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刑名学派、杂家学派等都有办私学的活动,并保留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遗绪。
汉代私学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为蒙学教育性质,主要形式是书馆或家馆,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习字;第二种类型,是初读一般经书的私学,通称为乡塾,学习内容为《孝经》、《论语》,有的还学《尚书》、《诗经》、《春秋》;第三种类型,是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这种机构多称为“精舍”
或“精庐”
,讲学者都是精通一经或数经的名师巨儒,多以研讨学问和治术为办学目的。
魏晋南北朝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私学在历朝历代都一直存在,并且在绝大部分时期都非常兴盛。
宋元以后,私学开始向蒙学化方向发展,并诞生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等著名的蒙学教材。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诞生于唐末五代,宋代时期书院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学形式,并产生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六大书院,明清时期有著名的东林书院、漳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等。
自汉武帝开始,中国历代封建政府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的人和对整个社会的作用,从而为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一般来说,在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时期,封建统治者就会重视学校教育,官学就会兴盛;反之,社会动**、政治黑暗、经济衰弱的时候,官学衰废。
与西方社会学校长期以来主要由私人或慈善机构创办具有根本的区别,中国封建政府一直重视官学教育,宋代皇帝宋真宗甚至撰写《劝学诗》,鼓励学龄男童勤学苦读。
封建政府不仅重视官学,并且对私学、书院等非官学教育给予支持,从而使官学、私学、书院三种学校教育形式并存与相互配合,在社会动**时期,每当官学衰微的情况下,私学、书院的发展与繁荣,很好地弥补了官学教育的缺失,并且促进了非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为中华固有文化的绵延不绝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基础。
书院教育把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重视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争鸣,实行自由办学,在教学实践中提倡以学生个人钻研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书院教育所具有的鲜明教育特色,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最高水平,而且对后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隋唐时期创立、一直实行到清末的科举制度,以考试为唯一标准,把育才与选才统一起来,奉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重视知识才学,既保证了封建政府选拔到所需要的人才,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因而是一种比较进步、合理的考试制度,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重要贡献。
二、现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
1.欧美现代学校及其遗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