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选配类是指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配备的器材设施。
选配类也分一类选配和二类选配:一类选配是根据学校进行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确定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二类选配则主要根据学校体育改革中不断拓展的教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各学校的传统、特色确定的,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进行配置。
对选配类器材设施,各地、各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有计划地选择配备。
文件要求对《目录》中常用易耗器材,各校要及时补充,保持常量;应注意选用坚固耐用、价廉物美、功能齐全的定型产品。
同时,还应本着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精神,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制简易器材设施,但必须确保安全,避免发生伤害事故。
(五)道路、出入口与停车场
1.道路
学校内部的主要道路必须与城市道路相接;学校内部道路既要与次要出入口相接,又要紧密连通到各栋建筑的出入口、学校各种活动场地及植物园地等。
当学校某尽端道路超过35m时,应留出回车场地。
供消防车用的回车场地不应小于12m×12m。
当学校校舍的组合形式为封闭式庭院,其短边长度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内院的通道。
学校内部道路及前庭广场宜采用硬质(整体或砌块)路面;整个学校内部的广场、各种道路应连接成完整不间断的硬质路面,以保证雨天的通行及各种用房的室内卫生环境。
不论何种规模的学校,都应在校园内围绕校舍安排环状的消防车道。
校园道路、露天走廊、不宜铺设易使人滑跌、结冰难行等有安全隐患的平滑的大理石地面。
为丰富校园环境,可以在园路与小广场的铺装上动动脑筋,如用不同颜色的碎石料拼成冰纹路;在主要活动区的小广场上,用彩色马赛克拼成图画,以形成色彩斑斓的效果;局部的散步小路还可用不同色彩的卵石拼成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的图案,等等。
2.出入口
学校出入口是校内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学校出入口的选定对学校总平面布置有极大的制约性,对上下学的方便、安全也有较大影响,故应注意:
学校出入口应面向其所服务的住宅区或大量来校的部位;应设于靠近交通方便,上下学安全,车流量较小的街道内,如必须将主要出入口设于干道,应避开与大量车流出入的单位为邻;应有利于安排教学用房、体育活动场地,即有利于学校的功能分区及道路组织;应使学生入校后能直接到达教学楼;不应有横跨体育活动场地及绿化区的可能性;学生进入校门后能顺畅地不经过教学区就能直接到达体育活动场地;学校出入口是大量学生出人和集散场所,且时间集中,因此要有足够宽度的校门(供学生上下学使用),也应设一较窄的通道供学生上课期间有少数人通行之用;应充分考虑上下学时大量人流的通过,和出入校门前后的暂缓停留以及安全等因素,校门内外应设置视野开阔的、较为宽敞的缓冲空间。
3.停车场
中学生骑车上学较为普遍,因此必须解决巨大数量的自行车停放场所问题,自行车停放场所应设于校门两侧或临近校门建筑的半地下室。
总之,应将自行车的活动范围限制在离校门较近的地带,以保障步行者的通畅与安全。
学校在入口广场一侧或附近还应设置一定数量的停车场地,汽车的活动范围,仍应限制在校园前庭广场或其附近,不宜扩大。
停车场最好设在树阴中,其地面宜采用花格状地面砖,在格子里种草,既美化环境,又能使雨水下渗,避免全部硬化。
[1]张宗尧、李志明主编,《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14页。
[2]参见杨克敌主编:《环境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3]根据近年《教育部政报》统计,1999年~2007年每年比上一年度全国小学数量的减少数(单位:万所)分别为1999年2.73,2000年2.87,2001年6.23,2002年3.44,2003年3.11,2004年3.17,2005年2.8,2006年2.46,2007年2.15。
[4]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二章第二节“学校用地”
。
[5]教育部教体艺[2002]11号《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