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课程评价,改革促使评价的功能从以往注重甄别、选拔转向重视个体生命发展,因此新课程的评价被称为“发展性教育评价”
。
为了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我们必须“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与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的发展,不仅是“知识与技能”
的发展,还包括“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培养与发展,让评价更趋人性化。
[12]这是发展性教育评价最基本的理念。
而这种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贯穿于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始终。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在这场教育改革中提出了要建立“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这包括“目标自由的评价,即试图根据经证实的需求,提供用以评价任何过程结果的最客观的评价标准;以真实的任务为标准的评价,努力使教育更加关注真实任务的解决;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以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更重视对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评价,并同时注意评价跟教学的整合;情境驱动的评价,由于建构主义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教学,所以评价的标准应源于丰富而复杂的情境;依靠学习背景的评价,正由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是受到丰富的背景支持的,所以设计者和评价者必须考虑学习发生的背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确立多种形态的评价标准;以社会建构与协商的意义为标准的评价”
。
[13]2002年,教育部提出,对学生、教师与学校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重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要重视在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实施等管理环节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
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14]
如果我们从学校教育的视角来讨论教育评价的内涵,那就是所谓学校的评价,而我们可以说学校的评价主要包含三个内容:学生学业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学校的评估和督导。
而当我们剖析这三类内容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回答四个“ho&how)的基本问题。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981页。
[2]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
项目组译,2000年,第1页。
[3][美]W.韦伯:《有效的学生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7页。
[4]Bowmaal..(Eds.,2001).EagertoLearingOurPreschton,DalAcademyPress,p.233.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67~268页。
[6][瑞典]胡森等主编:《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7][瑞典]胡森等主编:《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0页。
[8]Guba,E.G.&Lin,Y.S.(1989).FeiePublis.,Inc,pp.22~26.
[9]Guba,E.G.&Lin,Y.S.(1989).FeiePublis.,Inc,pp.27~28.
[10]Guba,E.G.&Lin,Y.S.(1989).FeiePublis.,Inc,p.31.
[11][美]B.约翰逊著:《学生表现评定手册》,李雁冰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7日),教基[2001]17号。
[13]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6~27页。
[14]《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2002-12-27。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