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通常,学生同辈群体的组织方式没有明文规定的基本准则,因此组织方式也比较分散。
学生同辈群体的主要活动是“私事”
,如游玩、课外学习、对抗学校等。
研究发现,学生同辈群体有两个主要功能:“保护功能”
与“发展功能”
[5]。
学生同辈群体的“保护功能”
是指使学生少受或免受成人世界之伤害的功能,如共同对抗成人的批评。
学生同辈群体的“发展功能”
是指对于学生的社会能力的促进作用。
虽然学生同辈群体的价值取向经常并不与主流社会的要求相辅,但是这种群体本身也作为一个“微型社会”
而存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也因此实现了社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这里的社会能力主要是指自我表达、自我展现、相互沟通、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二)学生群体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同辈文化)
如同学生群体本身的多样性一样,学生群体的文化也是非常多样的。
同样,对于教育活动来说,根据文化本身的规范程度对学生群体文化所做的分类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这种分类中,学生群体的文化可以分为学生正式群体的主流文化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亚文化。
学生正式群体的主流文化其实就是社会或学校主流文化在学生群体上的投射。
学生正式群体所具有的主流文化代表整个学生群体乃至学校的总体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官方属性。
在这种文化中,官方的编制、章程和文件所具有的价值取向成为文化的核心,学生正式群体的成员从总体上表现出官方认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亚文化是社会或学校主流文化的次属文化,是在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组织过程中发展起来。
在很多研究中,这种亚文化也被当做同辈文化。
美国学者克拉克(Clark,B.)对同辈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克拉克把中学生同辈文化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玩乐型亚文化,其旨趣主要在于各种问题活动;第二种是学术型文化,其关注中心在于学科课程的学习及学术性课外活动的参与;第三种是违规型亚文化,其特征是回避乃至反抗整个学校教育过程[6]。
学生群体在文化上的分化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学生同辈文化会让教师面对个性特征鲜明的学生群体。
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也要关注学生文化的影响,认识学生群体文化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在特定的情形可能还要思考如何通过影响学生群体文化的发展来实施教育教学工作。
四、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是一种教育身份,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社会同样会对学生的身份进行定位,划出学生与其他社会身份的边界。
具体说来,身份边界有两种表现,一是这种身份应该享有的权利边界,二是这种身份应该履行的义务边界。
事实上,由于社会大众在传统上把学生当作需要保护的可爱的天使,社会对学生的定位一般比较偏重权利这一方面。
只是在近年来,学生的复杂面目越来越为人所认识,对学生义务的界定也逐步清晰起来。
(一)联合国关于儿童权利的宣言和公约
联合国对学生的社会定位和权利规定主要是以儿童的名义进行的,一方面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还未成年,还属于儿童的范畴;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儿童的学生更容易被侵害,也更需要保护其权利。
联合国作为一个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一直都非常关注儿童权利的保护问题,并先后制定了相应的法规。
联合国于1959年和1989年先后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和《儿童权利公约》,下面分别简要介绍这两个文件的主要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