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
“泰勒原理”
在现代课程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它被提出后的几十年之内,由于这种模式的影响无所不在,成为一种主导课程领域的研究范式,因此又被称为“主导的课程范式”
。
“泰勒原理”
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揭示了一套科学主义的课程开发的方法。
泰勒所提出的四个问题致力于寻求课程开发的理性的、合乎逻辑的“原理”
,这一原理可以普遍适用于任何教育情境。
经过探究和思考,泰勒找到了这一原理,从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到评价结果,这是一个线性的、步骤明确的课程开发程式,符合客观的理性原则。
第二,“泰勒原理”
反映了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泰勒原理”
强调通过课程开发的过程而提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学校课程。
在此之前,课程开发并没有形成一种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序,“泰勒原理”
的四个步骤高度概括了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反映了课程开发的基本规律,从而使学校课程开发的实践具有了可以遵循的模式。
第三,“泰勒原理”
确立了一个高效率的、容易控制的课程开发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对于教育者来说,“泰勒原理”
简明扼要、操作性强,只要根据这一模式就能开发出学校课程,这使复杂的课程开发过程在操作上得以简化,可以有效地指导学校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由于以上原因,“泰勒原理”
在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直到今天,尽管一线教师可能并没有使用“泰勒原理”
这个术语,但他们课程开发的过程并没有脱离“泰勒原理”
所确定的课程开发框架和步骤。
当然,“泰勒原理”
体现出浓厚的技术理性,这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反映,它不可能超越时代精神特征和社会发展的现状。
目前来看,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学校教育具有情境性,课程开发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片面追求所谓的“程式”
和“普适性”
不可避免地忽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经验;课程目标更多的是在教师和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意义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预设的,仅仅关注预设的、可观测的行为目标将忽视那些非预期的、不可观测的目标;“泰勒原理”
追求客观的课程产品,它只追求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对目的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缺少追问和审视,这也会带来一定的片面性。
(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Bruner,J)。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强调发现学习,倡导螺旋式课程,注重在科学教育领域培养科技精英。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这在美国朝野引起轩然大波。
在1959年召开的伍兹霍尔(WoodsHole)会议上,布鲁纳召集了当时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人文社会学家以及各个学科的代表,极力倡导结构主义课程,认为为了发展学生的智能,应该提供各个学科的结构。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非常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不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