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一节学校的课程
banner"
>
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有了学生就有了课程。
课程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的课程实践构成了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
本节将从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基本理论流派、课程类型和课程开发的实践环节等方面对学校的课程进行探讨。
一、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课程”
作为一个词语,最早大约出现于我国唐朝,首先由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所使用。
孔颖达在《五经正义·毛诗正义》中,对“奕奕寝庙,君子作之”
一句进行注疏:“言奕奕然高大之寝庙,君子之人所能制作之。”
[1]从“奕奕寝庙”
本身的意思来看,“奕奕”
,意思是宏伟高大、相连不绝、盛美无比;“寝庙”
,指的是殿堂、庙宇,比喻伟大的事业。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
一句直解为“雄伟的殿堂,是由君子主持完成的”
。
孔颖达进一步引用《诗经》中的“新庙奕奕,奚斯所作”
进行阐发:“彼‘奚斯’,君子也。
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2]他所说的“课程”
,指的就是“寝庙”
,用来比喻“伟大的事业”
。
可见,在“课程”
作为一个词语出现的最初,其含义非常广泛,超出了学校教育的特定范围,用来指代大人物的丰功伟业。
尽管课程一词形成于唐代,但它的意思在当时跟学校中的“功课”
、“课业的进程”
相去甚远。
在这个意义上首次使用“课程”
一词的人,应该是南宋的著名理学家朱熹。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多次谈到课程,如“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尝作课程,看《论语》日不得过一段”
[3],等等。
朱熹所使用的“课程”
主要指课业及其进程,在例句中,“看《论语》”
说的是课业,“日不得过一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