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教师的自我认同本身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
而这种稳定性和持久性除了内在因素的影响之外,外在制度化因素的参与建构也是不可忽视的。
事实上,制度对教师自我认同的影响往往不是偶然的、瞬间的,而是具有持续性或持久性的。
因为制度的形成、实施以及变迁都是需要过程的。
而且,制度一旦形成,就会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和惯性,使得制度对个体的影响往往具有持久性。
这种持久性,除了制度外显的行为规范和调整方面之外,更重要的表现是制度的价值意识渗透进教师的思想意识之中,即使制度外显的文本被废止了,其内涵的观念意识却仍然深深地潜藏在教师的头脑之中,并且持久地影响其自我意识和行为方式。
例如,就应试制度对教师的影响而言,教师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虽然接受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快乐和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等,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成绩仍然牢牢地抓住了教师的心,左右着教师的言行。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应试制度作为一种表面的制度也许被改变了,但是教师内心对于自我认同的方式仍然需要靠学生的成绩来证明,教师内心的应试取向并没有伴随改革而改变。
“我是一个好老师吗?”
这样一个基本的自我认同问题的回答,仍然受到外在的教育制度的强烈影响。
在制度评价体系中,我是好老师,我才会认为自己是好老师。
否则,我如何证明自己是好老师呢?而这里的“好老师”
的价值取向正是制度留在教师心中的持久的思想意识。
这种持久性往往是通过潜隐的方式实现的。
制度往往通过其实施过程,将内在的价值体系植入个体的思想意识之中,从而以潜隐的方式影响到个体的深层。
某一种制度的影响往往不只是表面的条文,而是成为一种价值取向或者意识形态的力量,进而形成深刻的、潜在的影响。
表面的制度要求可能改变了,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却没有改变,是因为之前的制度影响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思想力量了。
(三)强制性
制度作为一种刚性架构,其存在和实施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个体,在制度架构内往往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一个接受规约的对象,而无法在制度面前具有自身的发言权和改变制度的力量。
所以,很多教师会在制度面前感觉到一种“无力感”
。
当教师的个体自我认同与制度的各种规范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往往会感觉到个体力量的单薄和软弱,从而选择妥协和退让。
在制度面前的无能为力成为教师个体的一种主体体验,影响着教师的自我认同感。
然而,制度的强制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制度并非总是铁板一块,不可撼动,作为主体的教师往往在过分强调制度的强制性的同时,忽视了主体的力量,这是需要反思的。
(四)空间预留性
虽然制度对教师自我认同的影响具有范围上的系统性、时间上的持久性以及强度上的强制性,然而,制度并没有限制人的全部主体自由。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这是人们的日常话语,然而,这句话却描述出了制度与人之间的灵活的关系。
也就是说,制度总是会为制度的执行者和实施者留下主体行动的空间。
制度虽然具有刚性,但是却没有封死人所有行动和努力的可能。
这正是制度所具有的空间预留性,为教师主体力量的彰显创造了条件。
制度的遵守和达成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人可以在制度面前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序言.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引言.
[3]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引言.
[4]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