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二、客观制度环境的支持策略
英国学者阿兰·德波顿曾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自我认同的建立对外界的强烈依赖。
“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
因此,唯有外界对我们表示尊敬的种种迹象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自我的良好感觉。”
[11]我们的自我是在与环境的对话和互动中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自我认同的重建需要客观环境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
在以市场经济为原动力的社会转型中,旧有的分配机制被打破而更为合理和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制度却未建立和完善起来。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在经济资本占有上的劣势以及伴随而生的社会生活中的尴尬和困境,都影响了教师的自我认同。
为此,调整现有分配制度,尤其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让这些决定中国未来的人能够充满自信和荣耀地面对自己的使命,而不是在经济的束缚中捉襟见肘地为生存而困窘,令心灵蒙垢。
因为,提升教师工资待遇所产生的影响,不只是物质层面的,而是提升了教师在学生以及社会群体中的声望和尊严,使教师职业更能获得尊重和崇尚。
这样,教师就能更有权威地进入教育过程中,也更加自信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未来。
“知识有用”
“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需要有信服力地在教师身上得到体现,才能成为影响社会价值理想的积极力量。
(二)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建
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将每一个人笼罩其中,每个个体的挣扎和改变都是艰难而微弱的。
环境往往会作为一种裹挟的力量扭曲个体的价值取向,教师也难以幸免。
这正是“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
的悖论性关系。
在势不可挡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以及金钱至上等价值观念的洪流中,要求教师固守清贫、心无旁骛难免过于苛刻。
如果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不是单一的物化标准,那么教师还可以固执地在自己的精神高地上守护自己的尊严和高贵,守住内心的沉静和自信,还可以牢牢地拥有对自我的认同。
然而,这样的如果仅仅是如果。
因此,在整个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如何对社会的价值体系进行重建是需要通过系统的社会管理手段去实现的重要命题。
通过政治宣传、制度设计以及传统文化的复兴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来扭转偏颇的价值取向,使人们真正珍视道德操守,真正尊重文化和道义,真正看淡物欲、崇尚精神,从而形成一种多元而正向的价值体系。
因为,“人们的认同是由提供框架或视界的承诺和身份规定的,在这种框架和视界内,我能够尝试在不同的情况下决定什么是好的或有价值的,或者什么应当做,或者我应赞同或反对什么。
换句话说,这是我能够在其中采取一种立场的视界。”
[12]社会的价值体系能够作为这样的框架或者坐标系而存在,从而使每个个体能够明确自身的价值立场。
在这样明确而完善的价值体系中,作为文化与知识化身的教师,作为道义与精神承载者的教师,将会因为自我身份的认同而更加自律,也更能获得自尊和荣耀,从而更加珍视自己的职业声望,确立坚实的自我认同感。
如此,也就能够超越经济资本的制约,超越社会资本给自身带来的自卑,超越文化资本层面的无力,在整个社会的支持系统中,自在悠然地享受单纯而幸福的职业生活。
(三)社会制度环境的规范
制度环境对人的观念和行为能够产生整体性的影响。
好的制度环境能够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环境则会使好人变坏。
社会转型的阵痛就是制度失范。
在失范的制度环境下,人们往往通过扭曲的方式获取资本和利益,以便在环境中获得有利的生存。
而作为“正人君子”
的教师是难以适应这种环境的,于是只能变成“势利小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