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1.原本期许于未来的教育,因为失去了对未来的责任承诺而不敢想象未来,“没有未来的教育”
使教师的自我认同失去“可期待的未来”
。
身处教育之中的教师原本应当用一个“可期待的未来”
引领学生,告慰自己的心灵,然而,当他们因为即时性的评价与迟效性的教育生产规律之间的内在矛盾而选择了有利于自我利益的现在,放弃了未来之后,未来不再清晰可见,成为“不愿想象的深渊”
。
一位“优秀”
的中学教师坦言,“只要能在我的手里出成绩就行,至于将来有没有潜力,到了别人手里能不能出成绩,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只要能在我手里出成绩,领导就高兴,家长就高兴,我就高兴。
别人说什么涸泽而渔,我根本顾不了那么多,评价体制就是这样,我有什么办法呢?”
在这样的价值取舍之中,教师完成了她对现在与未来的价值赋予。
然而,就是这位老师却在中考结束、学生散去之后,开始了对自我的反思。
“我逼着学生出成绩,究竟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自己呢?我能说自己是一个好老师吗?”
教师评价自己的底线是“不误人子弟”
,“误”
是对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逆性的成长机会的错失,是对人生变得更好的可能性的丧失,是否“误人子弟”
需要在未来的时间长河中进行评判。
只顾着“现在”
的教师,甚至“涸泽而渔”
的教师,用什么去期待学生的未来呢?古人曾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来形容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师生关系是凝结在一起的生命历程。
然而,在任何东西都急于立即变现的时代,人们认为“一辈子太久,只要顾现在”
,为了现在,常常抛弃了未来。
教师的生命和学生的生命是叠加在一起的,教师对未来的牺牲,牺牲的不只是自己个体生命的未来,还有无数学生的未来,这正是切断现在与未来的有意义关联之后的可怕之处。
教师们虽然在功利的价值追求和评价体系中选择了现在,而在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却是有关未来的种种忧虑和叩问。
一个不安的未来挑战着教师的良心,令教师的自我认同飘忽不定,甚至隐隐作痛。
2.本应超越于现在却又沉沦于现在的教育,成为“没有现在的教育”
,教师的自我认同失去“可立足的现在”
。
“现在既是一个朝向新的象征性重构的过去的出发点,也是一个朝向未来目标和期望的起点。
[7]人们依靠对现在的充实和创造,来构建无悔无憾而又充满希望的生命状态。
现在就是人们脚踩的时间大地,一个个实实在在富有意义的现在,连接成美好的人生之旅。
对于教师而言,如果不去过多考虑未来,让学生在当下的教育中享受应有的快乐和成长,也许能得到内心的慰藉。
然而现实却是,一方面,教师牺牲学生的未来以赢得好的成绩和评价,另一方面,学生在赢得成绩的同时却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和阳光的少年。
苦闷、压抑、无趣、单调的应试教育过程使教师和学生的现在成为一种“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