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而这种个体性的力量会逐渐凝聚起来,形成巨大的变革力量。
这正是帕克·帕尔默所描述的信念——只要有足够的人用足够长的时间决定要过一种不分离生命的生活,最终就会产生社会和政治影响。
[10]
二、变革之中,尊重主体的制度重建
教育改革是由众多因素推动的社会运动过程,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种种社会因素杂糅其中,或者启动、或者推动、或者阻碍,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变迁往往无法做到纯粹为了教育而进行。
然而,尽管有着如此复杂的影响因素,教育制度不取消其特质的前提就是保持其最核心的属性,为了教育,尊重教育,尊重教育中的人,尊重成长中的人,教育制度才能具有内核,才能成为对的制度,发挥正确的价值和作用。
否则就会偏离教育的轨道,或者令教育偏离轨道。
在整个社会变革中推进的教育制度的变革,常常演变为“为了政绩的制度”
或者“为了金钱的制度”
,而不再是“为了教育的制度”
,因此,变革之中的教育制度的重建首先就是实现一种回归,回到教育、回到人,尊重教育主体,使其获得尊严和发展,这样的制度才会构建出富有人性的制度环境,生存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才能够生发出自由自在的自我,才能够在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真正地认同自我。
(一)尊重教育规律:制度的教育性重建
教育制度需要按照教育的规律来建立,而不应该是行政的逻辑或者经济的逻辑。
当教育被经济或政治的逻辑所绑架,教育制度在本质上就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按照这样的制度来实施教育,结果往往会是扭曲了教育,扭曲了身处教育之中的人。
成长是需要时间和等待的,而制度如果只强调效率,就会放弃对人成长的等待,淹没了原本能够在时间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天才;人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需要,而制度却需要强求一致,就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一样,用剪刀把脑袋都剪平了,而实现整齐划一。
所有这些都是不尊重教育规律的表现。
教师在教学中希望保护学生的童年,而制度却要求标准化考试的百分率,教师只能在反复操练中达到一种极限的成绩;教师在教学中有自己的风格,教学评价却要求面带微笑,要求形式统一的教案、课件,表面热闹的互动等,迎合评价标准的同时,丧失了教育之真、教学之趣。
在这样的制度要求下,教师的自我认同是难以建立的。
因此,制度重建的起点就是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教师教学的规律,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
这样的一份尊重背后是一种对人的敬畏,对科学和真理的敬畏,而不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轻浮与傲慢,小心谨慎地去设计每一项制度,俯身去发现一线师生真实的教育生活和需要,把尊重规律作为一条律令悬在头脑中,在每一项制度制定和出台的过程中都能够用心实现对规律的尊重,最终擎起的就是对人的尊重,而最终成就的也是人。
教育中的人会因为制度对人的敬畏而拥有更加美好的存在状态,从而实现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
(二)尊重人性需要:制度的伦理性重建
每一种制度背后,都是一种潜隐的人性假设。
相信人性的善良,就会在制度中融入更多的宽容和信任,为人的自由实现留下更多的空间;而相信人性的邪恶,就会在制度中加入更多的压抑和逼迫,会不断挤压人的空间,使制度的限制更加细密。
因此,制度与人性有着基本而密切的关联。
教师自我认同的重建需要制度给予更大并且更良善的空间,使教师的自我能够更加自由舒展地展现。
这就需要制度在伦理的层面上有更多改进和完善,用制度之善成就人性之善。
好制度与人可以相互成就,反之,就会相互破坏。
当制度的规范性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时,制度是可以修补和完善人性的,可是当制度的规范强化为一种束缚和压抑的时候,制度就是非人性的,就是具有“兽性”
的。
此时,“反制度的因素”
就会形成,并且作为一种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因素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