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而教师首先要形成自身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
因此,成为制度代言人的前提是教师自我接纳并认同制度自身承载的价值。
而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更为密切和重要的是,教师对于不同层面的教育制度、管理制度的认同直接影响其自我认同。
制度内涵的价值观念以灌输和渗透的方式影响教师自我的价值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将其变为制度的接纳者和代言人。
而这样的过程的实现往往并非一帆风顺。
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制度本身的价值观念是令人信服的和教师对制度所承载的价值是接纳的。
然而,很多时候,这样的条件是很难达成的。
或者制度本身不合理,或者教师个体持有非理性的批判态度,这些都使教师与制度之间形成一种冲突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即使教师个体不认同制度,认为制度的价值理念与自身的价值观念是矛盾的,也必须作为制度代言人存在,此时教师就会面临着自我认同的危机。
倘若不能改变制度,就要适应制度,而适应制度往往意味着要扭曲自我,此时,自我认同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令教师必须面对。
(二)制度通过将教师作为被规约者影响其自我认同
制度影响教师自我认同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将教师作为被规约者而发生的。
教育是由一系列的制度所建构的。
身处其中的教师,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制度承受者而存在的。
或者说,教育制度的价值实现必须要经由教师的具体执行而达成。
因此,当教师作为制度规约的对象时,教师就必须认同制度,才能够遵从制度,才能实现制度的目的性价值。
当教师不认同制度却又必须要遵从制度时,教师就会处于一种纠结的状态之中。
或扭曲制度,或扭曲自己,这是一个两难选择,而教师却又必须选择。
因为,无论怎样的扭曲,制度只看重结果,只要求结果。
因此,最终,教师常常扭曲的是自己。
反之,教师的自我如果足够强大,即使是作为被规约者也会发出声音,以自身的价值立场和思想行动去作为制度的修正和完善者而存在,从而实现更加积极的自我认同。
三、制度对教师自我认同的影响特征
制度对教师自我认同的影响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些特征使得制度这一外在影响因素的重要性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重视,从而为教师的自我认同构建更加积极的外部环境。
(一)系统性
制度不是针对某一个个体而制定的,因此,制度对教师自我认同的影响往往不是对某一个孤立的教师的个体自我影响,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影响,整个教师群体都会受到影响,或者制度所针对的特定教师群体中的每一个都会受到影响。
每一个身在其中的教师都无法逃避、无法逃离。
整个教师群体的工资福利制度影响的是教师自我的社会认同感——“当老师太穷了,别人看不起我们当老师的”
;大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度会影响到每一个陷入职称体系的教师——“光搞教学没有用,做科研才能证明自己”
;小学教师的教案检查制度会影响到每一个书写教案的老师——“教案格式要按照统一要求,不能各行其是”
。
这些制度影响和修正着系统内每一个个体教师的自我认同方式,或者被系统纳入既有的轨道,或者脱轨,无论结果如何,都无法逃脱其影响。
凡此种种的制度虽然影响范围不同,但却总是在影响一个特定的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是不同制度影响范围内的不同层次的系统。
体制性的制度可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的所有教师,某一地方教师编制制度影响的是这一地方系统内的所有教师。
具体制度的影响范围不同,但系统性却是其不变的特征。
因此,制度这一因素的系统性,说明了这一因素的重要性。
(二)持久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