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banner"
>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动作、认知、语言、情绪情感、个性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一)动作的发展
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有人说:“动作是个体早期的外显智力。”
也有人说:“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在婴儿时期,由于个体言语能力极为有限,其发育、发展水平更多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因此,动作的发展状况常被用作评价新生儿和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指标。
例如,若新生儿期无惊跳反射,就说明有脑损伤,而9个月以后如若仍未出现惊跳反射,则说明大脑有慢性病变的特征。
儿童动作的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大致表现如下。
1.头尾发展规律
图3-1身体动作的发展的方向
动作发展由头部先开始,然后到躯干,最后到达脚部(见图3-1)。
在胚胎期,发展的重点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在头部,到了胎儿期才渐渐发展到向躯体及四肢。
出生以后的婴儿,如将其俯卧,他先会抬头,然后会翻身、坐、爬、站,到了1岁左右才学会走路,这些都说明儿童动作的发展是遵循头尾定律的。
2.近远发展规律
动作发展是由躯干开始,然后向四肢发展(见图3-1)。
在胎儿前期,头部及躯干已发展时,四肢尚处在萌芽状态;出生后,婴儿先会翻滚、会坐,然后才会站及走路,至于手部的精细动作,甚至于到1岁左右才逐渐开始发展,这些又说明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是遵循近远发展规律的。
婴幼儿动作发展除遵循以上两个定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由整体到特殊的发展”
,即全身的、笼统的动作发展在先;局部的、小肌肉的活动发展在后。
动作的发展是分化与统整的过程,换句话说,局部的活动是由全体分化出来的,然后再重新组织,构成一个新型的或较精细的动作。
儿童动作的发育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脑神经系统与肌肉的发育和成熟,又影响着学前儿童的认知、情绪情感和个性的发展,因而,在儿童早期,动作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
儿童动作的发展虽然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但却遵循着共同的顺序和大体一致的时间表,如我国民间有“三翻六坐八爬”
的说法。
如果儿童有动作发展迟缓和异常的现象,就要引起注意。
要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排查,以便对症治疗及训练。
(二)认知的发展
认知的发展是儿童对环境的反应。
例如,四五个月大的婴儿在得到一个物体时,他先会注视一会儿,接着会把它放到嘴巴里舔一舔,也可能会抓起来敲一敲或摇一摇,以此来了解物体的属性;四五个月大的婴儿,当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还会准确地将头转向声音传来的方向;6~9个月大的婴儿会知道寻找被藏匿起来的玩具,他们还开始了解可以用“哭”
当成呼唤妈妈的方式,他们了解到:即使一个人不在视线范围,这个人仍然存在,他的哭声可以把人叫回自己身边来……而这些发展都是从婴儿感知觉的发展开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