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二、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导
banner"
>
儿童和成人一样是会感受到压力和紧张的。
当儿童有压力而导致情绪紧张时,他们通常会做出许多一般无法接受的行为,这些行为有:吸吮手指或啃咬指甲、过度依赖、不遵守指令、偷窃、发脾气、攻击性行为、习惯**叉擦腿、爱告状和恐惧等。
(一)吸吮手指或啃咬指甲
吸吮手指是指儿童反复自主或不自主地吸吮手指的行为。
0~4个月的婴儿吸吮唇周碰到的物体,是正常的生理反射,吸吮手指大多开始于3~4个月的婴儿,18个月时达到高峰,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行为逐渐消退,一般在2岁以后吸吮手指的行为逐渐消失,尤其是白天。
如同其他重复性障碍一样,吸吮手指通常在父母离开、疲劳、沮丧、饥饿、想睡觉时发生,身体不舒服时会加剧吸吮手指的行为,四五岁的儿童通常只有在要睡觉前才会吸吮手指。
啃咬指甲指儿童反复出现自主或不自主地啃咬指甲的行为,这也可能是吸吮手指行为的继续。
严重者可发展为啃咬脚趾甲,多见于5~18岁的儿童。
大约50%的儿童在早期会出现这种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下降,有些可持续到18岁以后。
5~10岁的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增大以后,男孩子啃咬指甲的行为更为常见,而且这种行为有家庭内多发的倾向。
啃咬指甲的程度轻重不一,大多数儿童啃咬到指甲顶端凹凸不平,不能覆盖指端,极少修剪指甲,严重者可将指甲或指甲周围的皮肤咬出血,可合并感染,如甲床炎、甲沟炎,有的甚至引起整个指甲脱落或手指端变形。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0~1岁的婴儿处于口唇期,吸吮手指可满足其口欲,有利于其性心理的发展。
吸吮手指的婴儿易接近、情绪积极且适应能力强,气质类型多属于容易抚养型和中间接近于容易抚养型,婴儿吸吮手指也是调节自身情绪的一种方式。
但过度吸吮手指的行为可能与孤独、缺乏玩具、缺乏视听刺激有关,如分离焦虑的儿童常出现吸吮手指或啃咬指甲的行为。
如果发现孩子在吸吮手指,不要把手指从他的嘴里硬拉出来,因为这种做法并没有效果,成人刻意或不恰当地制止,有时反而会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
一般来说,4岁前的吸吮手指属于儿童早期的正常行为,不必过分关注和干涉。
对于年龄小的儿童,可以用提供奶嘴来满足,或者以接受或忽视的方式来引导,应该经常爱抚并及时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可以用分散注意力如提供新玩具、介绍新朋友、开展有趣的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儿童的吸吮手指行为。
如果4岁以后仍然吸吮手指,则会影响下颌发育,可能会导致牙齿排列异常,甚至错颌畸形而妨碍咀嚼功能,也会导致吞咽异常和言语缺陷,因此,对于较大儿童的顽固性吸吮手指行为,可采用行为治疗。
啃咬指甲是一种常见而持久解脱心理压力的行为方式。
儿童在情绪紧张不安、感到心理压力或焦虑恐惧时常发生啃咬指甲的行为,对此责骂和惩罚通常都是无效且会适得其反的。
应找出儿童情绪困扰、焦虑的原因来缓解其压力,这才会减轻或消除其啃咬指甲的不良行为。
对于偶尔出现这类行为,更不必大惊小怪,适当地劝解、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往往效果更好。
与此同时,还应该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引导他们定期地修剪指甲。
对于啃咬指甲行为严重的儿童,则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案例
明明有用嘴咬指甲的习惯,总是把手指甲咬得光秃秃的,这种习惯非常不卫生。
针对这种情况,当明明的指甲长到一定长度时,妈妈就在他指甲上涂上辣椒水——这是一个令明明厌恶的刺激,当明明再咬指甲时就会很难受。
渐渐地,明明不再用嘴咬而是用指甲刀剪指甲了。
消极强化原理是由逃避到回避的过程。
明明首先对指甲上的辣椒水产生逃避,进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回避反应。
也就是说,之后不再使用辣椒水,明明也能不去咬指甲了。
(二)过度依赖
过度依赖指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在行为、情感、活动等方面独立性不足,过分依赖父母或养育者的行为,也就是许多儿童行为量表中所说的不成熟行为。
正常情况下,婴儿首先与母亲在情感上发生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对建立儿童早期的安全感颇为重要,是其情绪正常分化的前提条件,也是逐步适应社会环境所必需的过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