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相比,前者对儿童的发展意义远不如后者。
吴老师改进的滚铁环活动确实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吴老师都没有诀窍”
,所以他们要好好尝试,争取找到铁环滚起来的诀窍。
活动过程中,吴老师也一直没有灌输滚铁环的技巧,而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同伴学习自主探究。
在这种自主探究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是高度参与的,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所探究的事情上,由此生发出很多新的问题。
比如,“铁钩放在铁环的哪个部分到底重要不重要”
“铁环滚得快比较难还是滚得慢比较难”
等。
下面,我们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和“探究”
一词词源的角度总结上述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建构主义认为,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的、非结构的、具体情境的特征,强调学习者对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及对知识经验的重组改造。
儿童获得静态知识并非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关注“儿童的生活和兴趣”
,辩证地处理“儿童主体”
与“教师主导”
的关系,注意加强儿童间的合作与交流才是重要的。
第二,“探究”
一词源于英语“inquiry”
。
这一词语最初主要指向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但是现在用于学前教育领域,“探究”
指儿童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儿童的学习方式依据儿童学习本身的特点,可以分为多种,比如观察学习、操作学习、倾听学习、交往学习、模仿学习、合作学习等。
这些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育中都需要整合才能被实际利用。
然而,“探究”
应该是儿童学习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首先,探究式学习方式符合儿童学习的本质特点。
儿童学习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感知、观察、摆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与同伴和成人共同学习。
从本质上说,儿童学习的过程是认知、运动、情感、社会等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而探究式学习就是主体不断主动建构过程的表现。
其次,探究式学习满足儿童学习的需要。
儿童天生就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探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儿童不断感知、分析外界的刺激。
最后,探究式学习能促进儿童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对事物进行探究式学习时,会勇于探索、爱护周围环境、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吴邵萍.从“有知”
到“无知”
[J].幼儿教育,2011(25):18-1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