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三十一、如何看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banner"
>
“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发生幼儿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摔打东西等这样的事情,这就是攻击性行为。”
[1]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观察记录,见表5-2。
表5-2对一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记录[2]
续表
幼儿园里像凯利这样的幼儿也是很常见的,针对他一次次地攻击其他的小朋友的行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父母的惩罚。
研究发现,攻击型男孩的父母对他们的惩罚更多,而且即使他们行为正确,也被施以经常的惩罚。
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惩罚可以抑制非攻击型儿童的攻击行为,但对于攻击型的儿童则不能抑制其攻击性,反而会加重攻击行为。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具有攻击性而时常受到家长惩罚的孩子具有更大的攻击性。
因此,以惩罚作为抑制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往往并不奏效,因为父母的惩罚本身又给孩子树立了攻击行为的榜样。
(2)榜样。
模仿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视动画片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行为,过多的电视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使他们将暴力看作一种解决人际冲突的可以接受的和有效的途径。
上文表5-2的观察记录,凯利的父母长期处于婚姻危机,凯利的父亲经常殴打凯利的母亲,父亲的这一行为成了凯利的“榜样”
,使得凯利认为处理人际间冲突的方式就是攻击,而且凯利更倾向于学习父亲殴打女性的行为而攻击女孩子。
(3)强化。
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
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孩子成功地引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
例如,当一个儿童抢了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受害者做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进攻者以后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付别的儿童。
(4)挫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多拉德等指出:“攻击行为往往是挫折的结果。”
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受挫折有关。
有一个实验也说明了这种观点:一组儿童被领到一个放满了诱人玩具的房间,但有铁丝网隔着而不能接触到这些玩具,只能眼巴巴看着,直到过了很长时间才最终被允许玩这些玩具;另一组儿童在未遭受这些挫折的情况下可以高高兴兴地直接玩玩具。
结果发现:那些遭受到挫折的儿童接触到这些玩具时非常有破坏性,他们倾向于摔、扔、踩玩具等。
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如果孩子在犯错误时,成人对周围人说“不理他”
,使孩子丢了脸,或戏弄他,经常对他大声嚷嚷等,就会导致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