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二、数据资料的分析——描述统计
banner"
>
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显现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称为描述统计。
其目的在于将大量零散的、杂乱无序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简化、概括,使事物的全貌及其分布特征清晰、明确地显现出来。
描述统计数据常用的特征量有:集中量、差异量和相关量。
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分别是最常用的集中量、差异量和相关量。
(一)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集中量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反映频数分布中大量数据向某一点集中的趋势。
描述这种集中趋势的量数主要有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1.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常用来估计、比较研究对象总体水平。
例如,要想比较两组幼儿的身高,不能将其身高一一列出来进行比较,这种个别的比较是看不出什么结果的。
如果将两组的平均数加以比较,就会既简洁又明了地得出结果。
必须注意的是,当数据较多,可靠性要求较高的时候,可用平均数说明问题。
如果数据较少,或者其中含有极端数值,用平均数作代表值就未必合适。
2.中位数和众数
(1)中位数。
又称中数,指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央位置的数,用Md表示。
若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就以位于中央的数据作为中位数;如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以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
例2:2,5,7,9,10,11,12的中位数Md=9
中位数对位于两端的数据不像平均数那么敏感,它还适用于当分布的两端有未知数据,数据个数已知的情况,但中位数的可靠性程度不如平均数。
(2)众数。
众数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例3:25,37,21,37,45,50,37,25这一组数据中,众数为37。
众数的计算比较简单,但众数不稳定,代表性不好,教育统计中一般不采用众数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只有当数据分布中出现极端数据时,才用众数作为集中量的粗略估计。
(二)数据离散程度的描述
要全面地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仅仅用集中量说明分布的集中趋势是不够的,还必须指明各个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即离散程度)有多大,因为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是次数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例4:甲、乙两组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测验分数分别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