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教育研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前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严密谨慎、严格细致、求真务实,遵循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教育的内在规律,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3)集体协作的精神。
教育研究目的、对象、内容、方法、过程等的复杂性,加之当今教育学科发展的交叉融合性,决定了过去那种单兵独将、个体户式的研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研究的实际需要,而是需要各方面的人员共同参与,多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地联合攻关。
因此,学前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必须有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尊重他人,保证教育研究的顺利进行。
2.教育研究的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是学前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基本理论知识。
这是学前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必备的理论素养之一,学前教师应全面学习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课程论、学前游戏论、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史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并注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实践知识,从而保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研究。
(2)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
这是保证教育研究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
学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研究意义,明确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能够对教育研究成果进行表述、评价,从而保证有重点地选择教育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研究。
(3)相关学科知识。
学前教师从事教育研究,除需要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教育研究专门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应的专业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理论与专业知识。
如从事学前德育研究的教师要具有德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以及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从事学前儿童语言教学研究的教师要具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学科理论与知识,从而保证建立起纵横贯通的知识网络,以拓宽研究的视野,取得研究的实效。
3.教育研究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是学前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必备的心理特征,直接影响教育研究的质量与效果,主要包括[9]以下内容。
(1)发现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教育研究的开端,学前教师应具备在大量的、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中,准确地抓住有研究前景和发展可能的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有可能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自身专业素质得到提升,并逐渐由经验型转向研究型,甚而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2)反思追问的能力。
叶澜曾指出:“反思,在一个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
学前教师应将教学、学习、研究有机统一起来,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反思追问,努力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3)开拓创新的能力。
学前教育研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这就需要学前教师必须具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产生新成果、开辟新领域的能力,以适应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4)实际动手能力。
即教师能运用某种知识和方法,采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基本能力,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检索文献资料能力、交流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等;二是具体操作能力,如确定论文题目、制订研究计划、进行课题论证、设计调查问卷表、进行教育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
(5)组织协调能力。
学前教师不但要掌握与运用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与有关的具体方法,而且应该学会组织同行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去。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科研规划、协调、管理、控制能力,从而科学地制订、实施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协调好课题研究团队,筹措研究经费,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指导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对课题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6)分析评价能力。
即教师应具有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或研究成果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