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再次让中国人骄傲,中国也再次令世界称奇。
然而就在13年前,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才刚刚全面启动,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了这项高技术。
戚发轫(“神舟六号”
飞船总设计师顾问原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高技术,外国人不会给你的,也是买不来的,就得靠自己。
靠自己就得依靠自己的科研队伍,从零做起。
解说:从此戚发轫等老一代航天专家带领着一群年轻的航天科技人员,展开了飞船的科研攻关。
当时28岁的方芳刚刚研究生毕业,就承担起为飞船设计返回舱外形的重任,这是返回舱研制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如果返回舱的外形设计不合理,飞船在返回的过程中就不能找到准确的降落地点,而且有可能使飞船的防热层被烧毁,直接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记者:你当时自己见过飞船长什么样子吗?
方芳(神舟飞船气动设计主管):没有,1992年到俄罗斯看过它的模型,飞船的实物也没有看过。
解说:方芳和她的同事通过查找航天理论书籍,设计出了钟形、倒钟形和长锥形三类九种返回舱的外形。
在进行了上千次试验之后,终于在1995年,确定了神舟飞船返回舱的外形。
戚发轫:我们当年有八大技术关键,这是其中关键之一,把这个关键突破了,我们下一步就能够比较顺利了。
解说:就在戚发轫带领着方芳等科研人员夜以继日攻克神舟飞船设计难关的同时,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年仅28岁的火箭设计师张智也在老一代火箭专家的引领下,夜以继日地为我国首枚载人火箭设计最关键的逃逸救生系统。
只用了六年的时间,张智和他的同事,就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研制出我国自有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
可是怎样才能检验它的有效性呢?美国和俄罗斯都是发射上亿元的火箭进行实际验证的。
张智(“长征二号”
F型火箭主任设计师):当时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大胆的设想——只做零高度的飞行试验。
因为零高度不用其他火箭打,把这个逃逸飞行器放在地面就可以做。
解说:1998年,零高度逃逸试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取得成功。
刘竹生(“长征二号”
F火箭总设计师):它实际是标志着“长征二号”
F火箭已经具备了作为载人火箭的条件,它为后来的载人航天发射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新数字】
从“神舟一号”
到“神舟六号”
,“长征二号”
F火箭,一共自主创新了55项新技术,神舟飞船突破了13项关键技术,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全国有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配套单位和几十万名工作人员承担了载人航天研制和建设任务。
【新视角】
戚发轫:完全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国产的材料,国产的元器件,在我们自己的工厂里头加工出来的。
这是真正的中国飞船。
【新起点】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现在到2012年,中国未来的航天计划已经开始启动。
3.信息密集化
系列报道就整体来说,具有信息广博、密集的特点,与连续报道以纵向时间上的连续不同,系列报道各集之间主要是横向的、空间上的联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