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电视深度报道展示的新闻事件必须源于生活,同时其所揭示的现象又必须反馈于社会。
只有节目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助推报道的深入和全面。
具体而言,就是深度报道的选题应是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制作过程需要密切关注受众的收视兴趣与特点。
因此,电视深度报道往往能够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架构起沟通的桥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记者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缩短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营造观众参与的情境空间,引导他们更好地读解讯息。
曾获得亚广联大奖的《新闻调查·婚礼后的诉讼》(中央电视台2000年6月9日播出)很典型地利用矛盾冲突表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
:新娘认为在非自愿的情况下结婚,并在暴力下被迫与新郎发生性关系,新郎的行为足以构成强奸。
法院也认为两人并没领取结婚证,其婚姻关系不受法律保护,所以认定新郎强奸罪罪名成立。
与此同时,新郎及其家人、多数村民却认为在农村婚礼举行过后两人就是夫妻了,就要有正常的夫妻生活,登记与否无关紧要,所以新郎被判有罪是冤枉的。
三方的观点共同构筑了一个话语空间,受众在不知不觉中介入,节目则任由他们自己思考并做出评判。
其二,深度报道的传播者(记者或主持人)调查、组织新闻事件,广泛吸引作为受众的群众参与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评论,合成深度报道信息,并通过这一方式传递给受众。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记者、主持人是新闻事实的调查者、客观报道者和形象传播者,而受众也作为当事人或者某一观点的持有者参与问题的讨论和评析,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密切传受关系,提高报道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据统计,从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的一年间,“《新闻调查》栏目只有两期节目出镜的采访对象少于5人,有17期节目出镜的采访对象达6至10人,有20期节目达11至15人,还有6期节目达16至20人。”
[5]通过屏幕内的双向交流,使观众时而与记者在一起,时而与当事人或其他被访者在一起,参与到信息的认知过程之中。
(四)传播功能的引导性
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舆论阵地,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人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是一种社会思想。
电视深度报道同其他新闻样式一样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它在电视新闻节目的舆论导向中起“龙头”
作用,围绕“三农”
、腐败、环境保护、下岗、住房等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集中力量首先解决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推动各项工作的进展。
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社会纵横:阳江黑帮还能作恶多久》(广东电视台2007年12月6日播出)报道了曾经震惊全国、祸害极大的阳江黑帮。
节目以受害人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记录了阳江市的酒吧、海鲜、河沙等行业在警方“扫黑除恶”
之后,依然被黑社会残余势力掌控,而当地职能部门却失控无为的情况。
案件侦破前期,记者一直跟踪关注阳江黑帮的作恶行径。
两大黑帮头目被抓之后,记者又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黑社会的窝点调查,暗访黑帮曾经暴力垄断的各行业,用镜头暴露了黑恶势力依然猖獗、百姓生活依然得不到安宁的事实,也暴露了当地警方“打黑除恶”
之后的形式主义作风。
节目播出以后,促进了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部署新的侦破方案,抓获了一批仍在作案的黑社会残余势力,为阳江人民除掉了这一毒瘤。
这期节目舆论监督到位,社会效果良好。
[1]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2]余家宏等编:《新闻学简明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页。
[3]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应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
[4]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5]曹丹:《理性的瞭望建设性的守护——评析央视“新闻调查”
栏目的议程设置》,.newsspecialC1558720060420100980.shtml.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