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三立”
,现在我们可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或者说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
,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
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
中国早期的领导人李立三,最近才逝世的艺术大师马三立的名字都来源于此。
这就不得不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糟粕主要是指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皇权神授,六道轮回的宿命论以及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一套伦理理论,如上尊下卑,上智下愚,三从四德等等。
除此之外的精华部分就是对人格养成,人品修养的不懈追求。
有人甚至称除去了糟粕的国学为性灵之学,理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极度升高了人的品性人性的优良一面,所以人的性善论和性恶论争论两千余年不间断。
但终究是愿意相信性善论的诸多。
从孔子把教育从贵族的私家权利解放出来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后,就致力于以提升人性善的一面,提出君子小人之分,完善了人性修养的步骤和目标。
在他修撰的礼记(后单独提出成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开宗名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致善”
。
要强调一下,这里的大学并非是现在的中学大学的意思,而是中国古代与小学相对的大学。
也可以理解为与蒙学相对应的成人之学。
《大学》被称之为古人讲求学问的入门大纲和研究程序步骤之学,通篇讲究的是正心、诚意,格物、至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简称为“治、平”
之学,也是儒家学派的追求目标。
陶行知先生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打下了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陶行知先生所思所行,皆以君子之道要求自己,但他所学传统文化既不墨守成规也不生搬硬套,而是进行了一次过滤,真的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对西方的先进教育理论和现代学校教育模式则取拿来主义方针,结合中国实际,学其精华,既不盲目崇外,又能学其所长。
这就造就了集中西所长,取古今精华的一代伟大的教育家。
值得重点指出的是陶行知先生走的是中国古人修身之路,先立德,接着是立功再立言,他不是口头革命家,更不是所谓的理论教育家。
有人曾经在学陶中提出教育家分为理论教育家和实践教育家两类,这真是不折不扣的奇谈怪论。
教育家首先是道德家,然后才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干家。
中国近代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在陶先生之外,无过于蔡元培和梅贻奇两位。
他们都不以理论家闻,更不是以大学问家名于世,他们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
现在有的大学校长,动辄以什么院士博士、专家学者自傲,却极少有人以缺德而自卑。
办学不以德,把学校办成官衙这就是我国教育滑坡失败的根本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