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四、体制改革
banner"
>
在教育制度上,陶行知主张,师范教育的体制,要从实际出发,适合中国的国情。
要按照教育界的需要培养人才,建立我国特有的师范教育体制。
1.师范教育面临的问题
陶行知对于当时中国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批判,总结起来,大概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师范学校数量严重不足。
在《新学制与师范教育》中,陶行知指出,当时的新学制规定师范学校有高等师范学校(相当于大学)和师范学校(相当于高级中学)两等,而学制上规定的学校有小学、初中、高中等,二者从学制上就不对等。
同时,对于师范生的修业年限,规定最低十二年,以当时的国情论,十有九省办不到,致使师范生数量严重不足。
实际上,当时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来自于大、中、高等小学毕业生,并未受过正规的师范训练。
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科举出身的私塾教师,教学内容陈旧,观念僵化。
第二,师范学生培养目标不明。
高等师范培养的师范学校教员和中学教员,毫无区别,初级师范学校基本设在城市,教学内容亦服务于城市,并没有针对当时的乡村生活开设课程,学生所受之教育与将来从事的工作毫无关系。
师范学校培养对象一味限定为教师,而与教育密切相关的教育行政人员和管理者,既未受到系统的培训,本身又不懂教育,使得教育活动不能遵循教育规律。
第三,师范教学内容方法陈旧。
师范学校学生的课程设置几乎与普通学校一样,内容与评价体系单一,且严重缺乏专业性。
不同层次师范学校的课程没有区别,没有小学层次师范课程的设置,致使小学教师的培养完全因袭中学模式。
有理论没实践,没有考虑到教育实习也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2.师范教育的改革路径
陶行知从当时国情出发,大胆倡导和改革师范教育。
无论是大到师范学校的体制设置,还是小到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他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创见。
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陶行知认为:“师范学校的各门功课都有专业的中心目的,大部分都应与中心学校串联起来。
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功课若是附加的性质,决不能发生很大的效力。
这种功课应当与实地教学熔为一炉,大部分应当采取理科实验指南的体裁以谋教学做三者之合一。”
他密切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生活改革了教材体系,提出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更不能要假书。
他要求师范生研究小学教材,要求师范学校添加新功课,“社会上有新的需要,就当添加新的功课去适合他,指导他。”
因而,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生活需要就是课程的全部。
陶行知认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学生先在学校准备好一切知识,再进入社会中实践。
这样的教学方法他称之为“教授法”
,在“教授法”
的指导下,先生是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
因而他提出:“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这就是“教学法”
,能使教与学达到辩证的统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