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1.孕育与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起于1917年,终于1933年。
1917年,陶行知开始教育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1919年,他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写道:“敢探未发明的真理,即是创造精神……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
此文首提“创造”
二字,强调创造人才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新旧思想交替之际,创造教育思想的提出是一件振聋发聩的创建。
为了推行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不但大力提倡并践行试验教育,把“发明能力之如何”
作为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提出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创造发明的能力:
(1)提倡试验心理学,反对书本知识灌输和主观研究,反对没有发明的心理教育。
(2)主张设立试验的学校,反对按照模式固化的学校教育。
(3)主张“注重应用统计法”
的教育原理,反对定于一人私见、定于一事偶然的教育原则。
(4)主张“注重试验的教学法”
,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
2.发展与成熟阶段
1933—1946年,陶行知完善了创造教育思想。
1933年3月,陶行知在《教育建设》上发表《创造的教育》,明确提出创造教育思想。
该文就创造教育的概念以及创造教育的目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标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正式形成。
文章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演绎出“行—知—行”
的认识论,并探讨了行动、思想、创造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
“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可以说陶行知就此鲜明地举起创造教育的旗帜:“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
此后,陶行知又陆续发表《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民主教育》《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等文章,从不同侧面对创造教育理论进行了完善。
尤其《创造的儿童教育》有关“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把创造教育与民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联系起来,赋予了创造教育新的社会价值,升华了创造教育理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