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三、德育的内容
banner"
>
纵观陶行知一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他认为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陶行知德育理论的主题,早在1919年,他在《新教育》一文中就说:“我们现在处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之中,应该造成一个新国家,这个新国家就是富而强的共和国。”
同时,还需要“一种新的国民教育”
,来“引导他们,造就他们,使他们晓得怎样才能做成一个共和国的国民,适合于现在的世界”
。
爱国是每一个国民的本分和应尽的责任。
早在1924年,他就指出:“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人的本分。
顾亭林先生说得好:‘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觉得凡是脚站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应爱中国。”
他又在1936年写成《中国人》这首诗歌,其爱国之心溢于言表:“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
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他认为绝不是抽象或空洞的,而是具体而可行的。
首先,由于“各人所处的地位不同,爱国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他告诫青少年学生,努力学习是与爱国完全一致的。
他写道:“小孩们用心读书,用力搞好体操,学做好人,就是爱国。
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
其次,必须教育青少年学生遵纪守法。
他写道:“然爱国者必遵守法律,今日不服从学校之法律,安望其他日服从国家之法律乎?”
因此“欲他日爱国爱人,必自今日不欺始,欺人欺己而自谓爱国爱人者,假爱也。”
再次,必须教育青少年爱护公共财物。
1926年,他在《尊重公有财产》一文中写道:“做公民的一方面要自己爱惜公物,一方面对于损坏公物的人还要一致反对,我们应当爱护公物为己物。”
因为如果青少年学生形成随意损坏公物的习惯,“渐渐地可以盗卖公产,甚至于可以盗卖国权。”
因此,“要晓得一个人爱国不爱国,只需看他对于公有财产之态度,只须看他对于公有财产有没有不愿取之精神。”
(二)培养“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大丈夫精神
陶行知一贯提倡并身体力行一种“大丈夫”
精神,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作为培养独立人格、参与社会活动的准则。
陶行知始终把做“人中人”
作为德育的一个目标。
但做人中人的最重要精神是什么呢?1924年,他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一文中指出:“做人中人的道理很多,最要紧的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这种精神,必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去做他摇不动的基础。”
他又慨叹说:“近今国人气节,消磨殆尽,最堪痛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