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银行卖理财产品的时候也说得很清楚,风险自担。
但产品违约的时候银行最后都选择刚性兑付。
因为甩手不管给银行带来的商誉损耗和监管难题,这个代价可能比刚性兑付还贵。
李梦为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借款人违约或者延迟还款。
他筛选信用更好的借款人,打通渠道快速处理违约项目的质押物,学会很多伎俩延迟完结项目本息到账时间。
但所有这些方法和伎俩,都不如继续发“新项目”
实在——募集资金来堵窟窿和等待新的借款项目。
出于保密考虑,一个募资项目前期展示的只是借款金额、借款周期、利率结构等基础信息,借款人公司、法人信息等只有项目生效之后才能看到。
慢慢地,李梦为发现,投资人做出投资决定,只是基于对平台的信任。
他们并不会认认真真地去评估每一个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信用度,这事也无从做起。
如果平台有意瞒天过海设计几个虚假的借款项目,操作起来易如反掌。
这道口子一撕开,李梦为就拿到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百忧解”
,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在平台设虚假项目,先把投资人的钱募集过来,解决了错配的问题,也便于及时覆盖违约项目。
可是这么操作,李梦为的p2p就不再是“直接金融”
了。
本质上,他这是在揽储放贷,扮演银行的角色。
资金池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雷池。
这个雷池一越,就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了。
以前李梦为要管理的是运营风险,现在,他要管理的是自己的欲望。
只要有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平台,就可以不断封堵前面的窟窿。
而当这个池子堆积的资金数以千万、数以亿万计,他们还会想着好好做一家p2p公司吗?
李梦为很快发现,来自实业的贷款,到期日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仔细想想,他们承接的基本上都是银行筛掉的借款人。
银行有自成体系的风控管理模式,这是几百年行业经验的叠加。
p2p刚开始很难吸引资深的银行风控专家,而且整个行业都认为,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不在风险管理。
李梦为的风控人员,顶多有点民间借贷经验,但显然又不够江湖。
随着平台项目爆雷的频率越来越高,李梦为开始意识到这种高利率借款项目在逻辑上难以自洽。
p2p靠高利率吸引资金,但是这个资金成本最终都会转嫁给借款人。
市场上的无风险利率,简单地理解就是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超过这个收益率的部分,其实都是某些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的对价。
这是公司做下去,李梦为慢慢才有的切身体会。
这些借款人愿意承担更高的利率,是因为隐含诸多风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