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张先程等先后在东南亚品种里找到了一批优势强、花药发达、花粉量大、恢复率在90%以上的恢复系。
至此,“三系”
终于配套成功了!
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
选育“三系”
的进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
配套成功。
“杂种优势”
是指杂交子代在生长活力、育性和种子产量等方面都优于双亲均值的现象。
比如让黄粒玉米和白粒玉米间行种植,它们杂交产生的籽粒会更大更饱满,总产量比单独分片种植要高。
这在今天已是公认的规律。
杂种优势的原理能不能用到杂交水稻上呢?这是袁隆平和他的协作者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1972年秋,袁隆平的助手罗孝和用国内“南广占”
核不育材料与“日本占”
杂交,培育出了“三超杂交稻”
,预计其产量会超过父本、母本和对照品种。
结果,这些杂种秧苗长势十分旺盛,引起了全国水稻研究专家的高度关注。
可是收获时,发现稻谷产量和对照组“湘矮早4号”
持平,稻草的产量却增加一倍。
袁隆平仔细分析了这个杂交实验,发现杂种一代的植株高度、叶片长度、分蘖能力都超过父本、母本和“湘矮早4号”
,确实实现了“三超”
,也就是说,杂种子一代是具有杂种优势的,这是确定无疑的。
至于这种优势没有体现在稻谷上,这说明我们的实验方案还需要改进,不是说我们的实验彻底失败了,相反,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杂交稻是存在杂种优势的,具有非凡的里程碑意义。
这个观点提出以后,受到全国育种专家的广泛认可与支持,也消除了杂交水稻科研人员的顾虑。
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
此后,杂交水稻的研究势如破竹,几年的时间就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1974年5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对袁隆平主持选育的“南优2号”
等优势组合进行组合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南优2号”
比父本、母本增产16.43%~107.94%,小区域亩产高达675.83kg。
次年,该组合在湖南进行全省试种,产量名列第一。
“南优2号”
等一批杂交稻强优组合诞生,使杂交水稻的优势一下子显现出来,这项先进的技术也迅速撒播全国。
至此,关于杂交水稻有没有杂种优势的理论之争,被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事实平息了,也从这个时候起,反对培育杂交水稻的声音才彻底消失了。
三系配套方法培育杂交水稻的方案成功了,袁隆平也一夜之间成为名人。
可是还有很多棘手的问题没有解决,大面积推广杂交稻还不现实。
因为,在当时的制种试验田里,每亩只能收获5.5kg杂交稻种子,这点种子能种多少地呢?得卖多贵才能不亏本呢?农民买了这么贵的种子,每亩地得产出多少稻谷才能有盈余呢?这是个谁都会算的成本账。
所以这时有人认为,由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花粉的产生量本来就很少,花粉的寿命很短,雌蕊的柱头很小,多数不外露,每日的开花时间很短,这一系列特征是它上万年进化的结果,是与自花授粉相适应的,是不利于异花授粉的。
这些特征注定了杂交水稻过不了制种高产关,也就无法大面积推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